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守护历史根脉,唤醒文化记忆,让古城在新时代重焕生机。10月20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加强城厢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也是四川省首个由县级人大常委会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出台的重大决定。
图为城厢古城。 图片由青白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城厢古城位于成都东北部,紧邻成都国际铁路港,是汉代“蜀三都”之一新都城的所在地。宋元兴盛、明清鼎盛,至今仍完整保留“1护城河4街32巷108院落”的“龟背制”古县城格局,拥有63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31处历史建筑、8处工业遗存,以及小金龙龙舞、过街连箫等17项非遗技艺。
《决定》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在规划层面,要求将古城保护纳入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保护线,编制专项规划,实行“全要素、全覆盖”保护。《决定》提出建立保护名录、开展数字化建档、设置醒目保护标志,推动“保护对象全生命周期管理”。未来,每一栋老屋、每一棵古树都将拥有“电子档案”和“健康台账”。
在保护基础上,《决定》强调“活化利用,赋能可持续发展”。“原住民就是古城的经营合伙人。”这一理念被写入《决定》,鼓励原住民作为“经营合伙人”参与发展特色小吃、手作文创,还原市井烟火。
“我们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品牌塑造,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市场反响好的文化IP。”城厢镇负责人介绍,“围绕县治文化、英雄文化、宗祠文化三大主题,打造出多条主题鲜明、吸引力强的文化旅游线路,积极构建‘文旅+百业’的融合生态。在促进原住民就业增收方面,设立‘古城创业扶持基金’,对开设特色小吃、文创店铺的居民给予租金补贴和技能培训。”
此外,《决定》创新构建“三大机制”:“传承机制”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纳入干部交接内容;“监督机制”涵盖人大执法检查与公益诉讼;“保障机制”设立专项财政经费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徐皓 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