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走进成都新都毗河中学,书香与历史在此交融。在连接食堂与宿舍的必经之路上,“新都历史文化名人廊”静静伫立,王铭章、艾芜等25位新都历史名人简介牌匾依次悬挂。学生们三三两两走过,不时驻足观看,这些熟悉的名字和事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他们的日常。
“这套去年正式出版的新都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教育载体。”毗河中学副校长李黎介绍,学校创新构建了“读中学、做中学、行中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让新都历史文化名人精神从书页中走出,真正融入学生的成长历程。
毗河中学八年级学生在新都桂湖公园现场教学(毗河中学供图)
创新教学模式,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在毗河中学,历史名人的学习已被纳入系统化教学体系。“我们将25本书分成5组,每个学期重点学习一组。”李黎副校长详细阐述了学校的教学设计,李黎老师详细介绍了学校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系。“通过在行知课和班会课开设专题学习时段,并将丛书内容与历史、语文等学科深度融合,确保学习不断线、有层次。”
本学期,肖章艳老师的历史文化名人英语课成为学校特色课程。课堂上,英语、信息技术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学生们化身文化小使者,运用AI工具为他们感兴趣的历史名人生成英文资料。
“我计划先引导学生用AI生成英语版人物介绍,再带领他们将绘本内容编译成名人英文传记,最终形成适合八年级学生阅读的英语绘本系列。”肖老师分享她的教学创新,“我们还将通过制作英语海报、剪辑短视频等方式开展项目式学习,期待将这门课程打造成学校品牌课程,让学生做中学,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在该校的自定义空间里,一幅幅以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锡箔画作熠熠生辉。美术老师黄华泽介绍,这种创作灵感源于唐宋时期的“金银平脱”工艺,“将新都名人的故事融入锡箔画创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八年级学生吴玥霖展示着她的作品《杨升庵中状元归途》,传统工艺与地方历史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
深化实践体验,让文化传承“动”起来
据了解,“寻访升庵故里,厚植文化自信”已成为毗河中学的品牌思政课程。通过实地探访,学生们对历史名人的理解更加深刻立体。
“实地学习让历史变得鲜活。”八年级学生于蕊欣深有感触,“在桂湖亲眼见到杨升庵为家乡修建的城墙,对他感恩回报的精神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同学刘洛可补充道:“实物带来的直观感受,是课堂讲授难以替代的。”
冯思琪同学对一次研学经历记忆犹新:“我们看到城墙中间的水渠,历史老师现场讲解这是古代的排水系统,这种亲身体验让历史知识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画面。”郑超铭同学的见解更为深刻:“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辅相成,唯有亲身体验才能将知识真正内化,促进我们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毗河中学的创新实践只是新都区各学校深入开展历史文化名人学习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新都的校园里,历史文化名人学习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新都二中学生通过舞台剧再现周从化、刘弄潮的革命故事;西街小学将“汉画像砖”融入美术课程,以现场布展呈现美育成果;兴乐路小学通过“影像未来皮影工作坊”、原创故事《小小状元桥》、教师饰演历史人物等丰富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泰兴小学借助剪纸工作坊与名人故事分享会,让学习持续深入。此外,桂湖小学的《跨时空的对话——遇见王铭章将军》等作品,也展现出各校在教学方式上的个性化探索。
一场遍及新都校园的文化实践,正以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在孩子们心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新都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历史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化课程、跨学科融合、实践性体验和多元化展示,各校正在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相融合”的特色教育之路。(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