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文明印记”焕发新活力 四川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华网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四川> 要闻 > 正文

让“文明印记”焕发新活力 四川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华网

来源:新华网2025-09-27 15:59

  新华网成都9月27日电(吴晓)三星堆祭祀坑的探方内,考古人员手持高科技设备,对出土文物进行微痕分析;濛溪河遗址旁,孩子们在微型博物馆里好奇地对比着古今植物种子;成都考古中心的社教活动现场,市民们正沉浸体验着考古的乐趣……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四川考古事业生机勃勃的新图景。

  9月24日至26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十四五”以来,四川文物系统聚焦“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使命任务,积极探索文物考古工作新模式,推动四川考古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沉睡地下的文明印记焕发出时代活力。

  文明探源:为“多元一体”添新证

  五年来,四川紧密围绕实证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科学规划系统推进考古与历史研究工作。

  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引发全球关注,6个新发现“祭祀坑”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金器和玉器。这些器物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蕴含着与中原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丰富的种类和文化内涵,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见证了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早期交流互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

  在成都平原,宝墩遗址发现了成都“第一块水稻田”,证明早在4500年前,成都平原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稻作农业的耕作技术,而这种技术也得到了延续。

  宝墩遗址发现的竹(木)骨泥墙建筑。(新华社发)

  濛溪河遗址的发现也具突破性意义。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罕见的植物遗存,出土的带有刻划痕迹的骨骼和石块包括排列规整的线条和“X”形符号,为研究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盐源老龙头墓地的考古发现同样令人瞩目。该遗址先后清理墓葬2000余座,年代从商代至西汉早期,出土文物突出表现了盐源盆地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多元特征,实证了西南、西北地区及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

  五年来,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稻城皮洛遗址、资阳濛溪河遗址群3个项目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新发现”。这些发现建立起了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较为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既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与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脉络紧密相连。

  科技赋能:开启考古研究新范式

  考古学已进入多学科交叉、科技手段广泛应用的“科技考古”新时代,四川在这一转型中一直积极探索创新。

  在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学家联合了4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20多个方向的多学科研究,运用多种科技手段解码文物背后信息。“跨界合作”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在行业内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多功能考古发掘舱、移动保护平台、资料记录集成平台等考古技术装备不断升级上新,各种“黑科技”大显身手,成为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科技分析、信息提取等综合能力提升的新动力、新引擎。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利用特制的升降设施在3号“祭祀坑”内作业,以减少对坑内文物的影响(2021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成都市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设施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成都考古中心,包括动植物、环境、冶金等8个科技考古实验室,以及恒温恒湿、分析检测、文物修复等11个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磁法电法、地理信息、三维扫描等多种高新技术应用于考古发掘全过程。该中心还建有4500平方米的考古标本库房,配备文物储藏柜、环境调控设备、低氧充氮消杀系统等先进设施。

  科技考古的成果丰硕。“十四五”期间,成都考古机构成功申报“一种抗菌保湿的双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等10项国家专利。与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的“出土饱水象牙脱水加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预示着在解决文物保护实际困难中又迈出一大步。

  惠泽大众:活化利用成果共享

  考古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发掘和研究,还要让考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四川在考古成果的转化和共享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实践。

  濛溪河遗址微型博物馆。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濛溪河遗址微型博物馆是一座在遗址旁建立的小型陈列室,“不简单的旧石器社会——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精神世界”展览通过展示考古发掘成果,让公众在遗址现场有更完整的参观体验。设计上,展厅根据石器技术发展历程定制的可触摸模型,让公众能感受石器的锋利程度;在展馆的抽屉里放置了植物种子,公众能够将现在的种子与出土的种子进行对比。这座“建在考古工地上的博物馆”成为四川考古成果从学术殿堂走向全民共享的缩影。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也是推动考古成果共享的重要方式。四川成功创建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受到社会公众好评。原址建成的蒲江飞虎村船棺墓博物馆,以及正在建设的江口沉银博物馆、蜀道博物馆,都将成为展示考古成果的重要窗口。

  公众考古活动的广泛开展,拉近了考古与公众的距离。成都考古中心依托《考古·成都》基本陈列以及考古发掘现场,已实施“成都考古社教行”等公众考古与社教活动300余场,服务群众2.6万余人次。该中心打造了“小小考古人”“重走文物回家路”等精品课程,还与多所小学共建教育实践基地。

  数字化展示让考古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古蜀文明文物和数字展在国内16个省(市)巡展,赴海外10余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完)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的世界第一高桥进入建成通车倒计时

  • 202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四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9-25 09:46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把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作为防范重特大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推动出台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十四五’以来,我们实施了提升社会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等重大工程,消防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进一步转型。
2025-09-25 09:46
当前,全球正经历以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积极探索AI引领零售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5-09-25 09:46
与此同时,我国算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已初步形成枢纽节点、区域中心、本地边缘梯次化布局架构。“未来,要持续深化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夯实‘算存运’底座,强化算力资源统筹协同与动态优化能力,加速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2025-09-25 09:45
科学技术,既是人工智能(AI)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源头和基础,也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被影响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伦理规则设计与“人工智能+”同行甚至先行,是我们的目标,是AI健康发展的必要生态。
2025-09-25 09:41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