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的蓓蕾社区,不同年龄、职业和背景的人们,共同织就一幅温暖共生的画卷,这里悄然成长为一个多元融合的全龄友好社区。
“让活力老人持续发光,让失能老人被呵护。”蓓蕾社区2.2万实有人口中,60岁以上长者占比23%,其中80岁以上超过1000人。社区书记张晓静介绍,过去很多老人生活单调,如今他们走进书法室、乒乓球场,甚至站上讲台,在玉林市集摆起了文创摊位。
社区探索推动“文化养老”,主导成立“蓓蕾守艺人”团队,吸纳退休的活力老人,并通过“技艺+设计”的协作机制,让老年人负责创作,青年团队负责设计与渠道,实现老年创作零库存、青年零门槛、社区零补贴,每月人均增收500至800元,这群老人从“申请经费”走向“自我造血”。
“比上班还忙,时间总不够用。”67岁的彭红成笑着说。作为“蓓蕾守艺人”中的“红人”,他展示着微信中新加的“客户”:“我们的篆刻、剪纸、书法等文创特别受欢迎,今年7月一场沙龙活动,展品都被买空了,还有人私下联系我,要专程来学篆刻。”
如今在散花书院、“搭伙儿”CHAOS、玉林市集都能看到他们的创作。“通过自我造血,老年朋友们不仅实现了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成就感和价值认同,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张晓静介绍说,不少老人将部分收入捐至社区公益基金,“钱不多,却是他们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还将非遗带进校园,每周在玉林中学开设公益课,每月举办亲子体验,已服务超100组家庭。
在支持活力老人发挥余热的同时,社区也加快构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在小区改造中注重适老化细节,联动医疗机构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希望构建起更全面的社区养老支持体系。”
蓓蕾社区儿童之家开展科技活动现场(蓓蕾社区供图)
蓓蕾的友好理念同样浸润着下一代成长。自2021年起,社区儿童之家围绕家庭教育、亲子活动和社会实践,构建“自然成长模型”,探索推出财商教育、中药文化、眼科健康等10门实践课程,组建了“星光合唱团”“少年急救官”“儿童丰收节”等12个特色项目。据社区儿童之家运营方负责人杨梅介绍,今年已举办70场活动。“我们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动口动手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引导他们参与到社区家园的改造中来。“
社区2022年成立“儿童观察团”, 76名小成员提出了22项建议,如无边界美术馆、自然探索空间等,已全部落地。社区还整合36家辖区单位,打造15分钟服务圈,孩子遇到紧急情况,可随时向友好共建单位求助。
面对穿梭于城市街巷的新就业群体,蓓蕾今年启动了“筑梦护航行动”。通过两个多月实践,走访了50多名外卖、快递、网约车司机,收集40余类需求建议。项目合作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吴思宇介绍,目前首批22家商户已挂牌“暖心公益商户”,提供休息场所、工具维修、社区轻创业等50多项服务。
老人用技艺反哺社区,为孩子开设非遗课程;儿童观察团参与社区规划,也为老人的文化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商户成为友好共建单位,新就业群体在获得社区支持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社区公益的新力量。在社区巧妙的机制联结下,各类群体彼此赋能、共同成长。“建设友好社区,就是要构建一个温暖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张晓静说,“让每一个群体都被看见、被支持,在彼此链接中共建幸福。”(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