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城市更新已进入2.0版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这一阶段的更新注重精细化运营与人文关怀。随着城市化进程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正以“留改建”并举的微更新实践,重塑老城肌理。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的蓓蕾社区,作为老旧院落占比100%的典型生活老街区,通过“针灸式改造”激活社区空间,让市井记忆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正是成都城市微更新实践的鲜活样本。
成都芳沁街西侧的“无边界美术馆”
“蓓蕾社区最早的院落建于1988年,老旧院落改造量占街道的2/3,城市空心化问题亟待破解。”社区书记张晓静介绍道。
据了解,疫情期间,传统业态大量退场,特色餐饮店、文创工作室等新业态快速涌现,带动25到35岁年轻租客占比显著提升。这些‘新蓓蕾人’带来了活力,也催生了共享办公、公共休闲等新需求,但城镇化早期住房密集规划导致公共空间极度匮乏。
咋办?社区班子绞尽脑汁,在螺蛳壳里做起了道场。“我们引入社会组织,把辖区内可腾退释放的大小空间悉数利用起来。”
蓓蕾西巷2、4号院落间的闲置菜地,变身爱邻议事中心、社区共享教室,玻璃小屋的房顶种满绿植,满足居民“推窗见绿”的要求,还划出一块地作为附近幼儿园的种植实践基地;院朵公园外近200米的人行过道,被改造成塑胶跑道,两端用花台隔断非机动车通行,两侧悬挂教育画作、小黑板与小玩具,成为儿童能放肆跑的“玩中学”长廊……
“释放空间只是支点,我们希望以此撬动青老共融的新生活。”张晓静坦言道,“通过这些公共空间聚集人群,让他们相互看见、彼此交流,新想法便在碰撞中不断涌现。”
蓝天路2号的“搭伙儿CHAOS”近来成了蓓蕾的热门地,打卡游客与参观团队络绎不绝。这个170平方米的空间被改造成loft结构,集办公、轻饮食、零售、书屋于一体,透过玻璃墙与益民菜市的烟火气无缝相融。“这里曾是药店,我们与社区联合将其打造成复合型邻里空间,希望与居民共同营建。”工作人员叶鑫介绍道。
在邻里空间中,零售区为蓓蕾手艺人提供产品寄卖,空间也共享出来作为社区活动室、会议室。“暑假里常有孩子来此看书、自习,上周刚举办的植物拓染活动,把社区老中幼都聚到了一起。”叶鑫说道。
32岁的租户王笛鸥感慨道“传统抄手店有了网红甜品,老手艺人开始摆摊做文创产品,老社区确实在悄悄蜕变。”
看似微小的改变,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构着城市与人居的关系。目前,成都“以净优亮美”专项行动全面铺开城市微更新工程,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聚焦产业园区、老旧小区、学校医院等区域,有序推进小区院落焕新与精细化管理,以空间再造实现生活再造,持续探索以人为本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建设。(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