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成都|从晨曦到夜色,感受生态之城的绿色脉搏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四川> 要闻 > 正文

在成都|从晨曦到夜色,感受生态之城的绿色脉搏

来源:2025-08-12 13:11

  继2023年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后,今年8月,成都将迎来世界运动会。这座绿意盎然的公园城市、智慧涌动的创新高地、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交融的文旅胜地,完美诠释了运动与休闲的和谐共生。成都正以其蓬勃的创造力和诗意的宜居温度,向世界绽放其卓然魅力。《在成都》栏目将聚焦成都近年来的瞩目成就,带你深度探寻这座日益精彩的城市!

  ↑在成都市龙泉山上远眺,晨晖照亮雪山和主城区(2025年6月30日摄)。新华社发(谢小明摄)

  清晨6:00|奖牌里的生命图谱

  微曦初露,阳光照亮海拔5364米的大邑大雪塘,拂过冰川、流石滩、草甸、森林,洒遍海拔359米的简阳沱江河谷。

  ↑在成都市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雪山与平原沃野同框(2025年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巨大的垂直高差造就了成都丰富的生境,庇护了万物生灵,让成都西部和其所在的西南山地成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2025年世界运动会的奖牌,正是从这样丰茂的生态意象中获得灵感。

  ↑大熊猫轮廓,竹子纹饰,打开是芙蓉花和金丝猴。

  ↑大熊猫、川金丝猴、芙蓉花

  大熊猫、川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竹子、芙蓉花是成都的代表植物,它们代表的生物多样性共同绘就了成都的生命图谱。

  说到成都的大熊猫,可远不止那些生活在繁育基地,活跃在社交媒体的“熊猫明星”,更值得关注的是珍贵的野外种群。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红外线监测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珍贵画面(2014年-2025年)。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其中成都片区生活着73只野生大熊猫(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统计结果)。国家公园建立后,通过植被恢复,廊道建设,大熊猫碎片化的栖息地正在逐步串联成片,生机勃发。保护大熊猫就像撑开一把伞,和大熊猫一起伴生的所有生灵都在这把伞下得到了庇护。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成都的生态底色,是自然赋予这座城市的天然禀赋。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大熊猫国家公园、伞护种

  上午9:00|天府绿道+“碳惠天府”=绿色生活“快车道”

  在成都南部的天府绿道上,几名骑友迎着晨风骑行,轻快穿梭在花海、树林与水网之间。他们的手机弹出提示:“您本次骑行获得碳积分8分,可用于兑换绿色商品。”

  ↑在成都市高新区石羊街道三元社区的油菜花田,市民沿着绿道骑车、散步、赏花(2025年3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宏景 摄

  这是来自手机小程序“碳惠天府”的提示。步行1000步得2碳积分,共享单车每日最高可得60碳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消费券、环保文创商品,甚至是博物馆门票。成都打造的这个小程序是一种碳普惠机制创新。除了骑行,回收垃圾、光盘行动、环保随手拍、打卡低碳场景等等都可获得碳积分。

  目前平台已吸引超过250万用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融入每日寻常。

  ↑“碳惠天府”小程序的操作界面

  骑友们骑行的天府绿道更令人称道。绿道规划全长16930公里,每日更新、不断延伸,串联起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等多级城市生态体系,更串联起文化地标和各种消费场景。

  ↑在成都市温江区汪家湾绿道,自行车骑行者在如画风景中骑行(2025年7月28日)。新华社发(田相和摄)

  ↑这是成都白鹭湾湿地内的绿道(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张直摄)

  绿道不仅是成都人的绿色通勤路,更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短暂地与自然亲密接触,享受身心的舒缓与放松。

  关键词:低碳生活、绿色休闲、全民参与

  上午11点|龙门山,人与飞羽共舞

  成都西郊,龙门山层峦叠翠,志愿者和观鸟爱好者在大坪村都统岩监测点架起望远镜和长焦镜头。在他们面前,越来越多的猛禽在山谷上空翔集。

  ↑猛禽在龙门山山谷中盘旋(2025年5月8日摄)。新华社发(余欢 摄)

  全球有九条候鸟迁徙通道,四条经过我国,而成都是其中两条通道的中重要枢纽。每年春秋两季,数十种、数以万计的猛禽沿龙门山迁徙。

  ↑龙门山拍摄到的普通鵟、棕腹隼雕、蛇雕、凤头蜂鹰、林雕。新华社发(余欢摄)

  从2023年春季开始,志愿者和鸟类爱好者们以公民科学的形式持续开展猛禽监测。为了更好地了解猛禽的种类、数量、分布、迁徙规律,摸清它们面临的盗猎威胁,他们每天从8点到17点,连续五个迁徙季持续守望。

  ↑志愿者用望远镜观察猛禽。新华社发(余欢 摄)

  他们的观测为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持续的到访和监督也协助公安和林业主管部门更精准地执法。此外,志愿者们还深入社区,带动当地人与鸟类爱好者们一起参与到丰富多元的活动中。

  ↑观鸟赛,科普讲座,自然研学,生态体验。(2025年5月)

  ↑观鸟赛上,村民摆起坝坝宴,端出自家拿手菜。土特产也不能缺席,生态市集一起买买买。(2025年5月11日,龙门山猛禽监测和保护项目组供图)

  这些活动让志愿者、鸟类爱好者与当地居民紧密连结在一起。社区猛禽保护的意识和氛围越来越浓,盗猎现象有所减少。更重要的是,观鸟催生民宿、餐饮、市集、专业导览和研学课程等新业态,带动了社区经济。自然保护与乡村振兴在这里找到了协调发展的路径。

  成都正把“看见一只鸟”的瞬间,变成亲近自然的绿色入口,更让观鸟和护鸟变成增进当地福祉的钥匙。

  关键词:公民科学、社区保护、生态经济、乡村振兴

  下午2:00 天府之檐敞开绿色怀抱

  烈日当空,不妨来“天府之檐”——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乘凉,它是亚洲最大单体木结构建筑。

  ↑被称为“天府之檐”的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2024年10月23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将选择“天府之檐”区域,以现有城市空间作为开幕式场地,能够充分利用既有设施,也能展示成都公园城市的魅力。

  成都世运会秉持节俭办赛,27个竞赛场馆(场地)中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功能调整,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

  ↑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香城体育中心(2025年7月13日摄)。这是成都大运会的新建场馆,2025成都世运会期间这里将承办软式曲棍球比赛。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此外,本届世运会不新建运动员村,就近利用现有酒店。竞赛器材“赞助优先、能借不租、能租不买”。成都将敞开绿色怀抱,迎接世运会的各方宾客。

  关键词:节俭办赛

  下午4:00|公园城市诗意栖居

  夕阳西下,杜甫草堂里竹影婆娑,孩子们围坐听老师讲述《春夜喜雨》,千年诗意仍在这座川西名园里绕梁不绝。

  ↑成都杜甫草堂里的杜甫雕像(2023年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 摄

  视线向远处延伸,从古老园林的青瓦粉墙,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层峦叠翠;从环城绿道串起的郊野公园,到街角巷尾突然撞见的口袋花园。先人的造境智慧与现代的园林理念共同融入整座城的生态肌理,润物无声。

  ↑ 这是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风光(2019年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谢小明 摄)

  ↑在成都青城山老君阁俯瞰成都平原(2025年7月12日)。新华社发(黄伦斌摄)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一景(2024年10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成都市锦城湖公园和附近的新世纪环球中心(右上)。(2021年4月25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杜宁 摄)

  ↑市民在成都市江滩公园散步(2023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2018年2月,“公园城市”理念首次在成都提出,要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大公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经历了七年的探索和实践,成都形成了“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生态美境。

  关键词:公园城市 人城和谐

  傍晚6:30|锦江畔,绿水常在

  夕阳西下,锦江静静流淌。市民在水岸边散步、慢跑、观鸟,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曾因污水横流饱受诟病。

  ↑这是成都市第九再生水厂,位于锦江区大安桥村,总设计处理规模100万吨/天(2023年6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宏景 摄

  ↑这是俯瞰活水公园的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2023年6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位于成都市府河边的活水公园,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新华社记者江宏景 摄

  ↑在成都市锦江高新区段,众多水鸟栖息在生态鸟岛上(2023年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通过治理,锦江流域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2021年的100%。至今锦江水生态质量不断提升,她串联起成都市民巴适安逸、和美幸福的美好生活,承载了业态丰富、烟火十足的宜居生活图景。

  关键词:污染治理

  晚上9:00|龙泉山上看人间烟火

  ↑在成都市龙泉山上,几位游客在桃花林下享受落日余晖时刻(2025年3月27日)。新华社发(谢小明摄)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顶观景台附近灯火通明,顾客这里避暑消夜(2025年7月5日)。新华社 发(李向雨 摄)

  在山顶的清风里,望脚下人间烟火。繁华都市的璀璨灯火本该与青山的呼吸同频。

  结语|生态之城的绿色脉搏

  一日步履,感受生态之城的绿色生命力。从晨曦鸟鸣到暮色烟火,成都试图寻找繁华与自然共生的密码。这不仅是城市的绿色转型,更是千万人共同奔赴的永续未来。

  策划:张晨

  摄影:江宏景 胥冰洁 王曦 刘坤 余欢 黄伦斌 田相和 张直 嘉楠 杜宁 唐文豪 谢小明 李向雨

  素材提供:龙门山猛禽监测和保护项目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 全国职业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京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