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成都世运会)“科技+”赋能世运村里的“川式生活”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四川> 要闻 > 正文

(成都世运会)“科技+”赋能世运村里的“川式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5-08-11 21:03

  中新网成都8月11日电 (王利文)当葡萄牙运动员戴上AR翻译眼镜,与德国运动员畅聊川剧脸谱的深意,镜片上跃动的双语字幕瞬间消融语言壁垒;美国选手一声“GoGo,带我去商店”,智能机器狗便领他穿过人群……在成都世运村,科技产品正重新定义国际赛事服务的温度。

运动员围观成都世运村内的机器狗。成都世运会执委会供图

  在世运村“未来锦市”,成都影目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翻译眼镜成了最抢手的“社交密码”。这款支持40种语言同声传译的AR设备,通过镜片实时投射双语字幕,让来自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围坐畅谈时,既能聊赛事战术,也能侃火锅里毛肚的最佳烫煮时长。“一定要带一副回家!”一位美国运动员举着眼镜兴奋地记录下这段奇遇。

  不远处,搭载国产空间大模型的机器狗“GoGo”正顶着烈日运送行李,防风防雨机身与50公斤负重能力,让它成为全天候“超级向导”。

  在成都世运村,人文关怀与科技创新交融,从入住起居、训练备战到休闲交流,正无声重塑国际运动员的“川式生活”。

  一台名为“耀动魔方”的AI智能互动运动终端设备前喝彩声不断,运动员挥拍击打抗冲击的LED屏,实时弹出的落点偏差数据让虚拟赛场充满真实竞技感;美甲机器人喷绘出的世运会会徽与大熊猫纹样,引得前来体验的运动员们争相晒图;居住区绿地里的纯物理灭蚊机织就“无蚊天网”,泳池中配备的水下机器人360度探查池壁,以双倍吸力绞杀微米级污染物。

  当科技感十足的机器狗拐进汇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作、沉浸式非遗体验、文创展示与零售等内容的特色街区,瞬时与成都的烟火人间“撞个满怀”。在崇州道明竹编的摊位,自小双耳失聪的匠人刘罗琳用手机打字与人交流,其独创的漆器竹编盖碗茶具将大熊猫元素、漆艺与竹编巧妙融合,引得大家纷纷合影。

成都世运村内,运动员与手工艺人合影。成都世运会执委会供图

  奥地利运动员精心挑选了一把国画大熊猫扇子,特意请人题上汉字“康宁”,准备送给奶奶祈愿平安。巴西运动员则为妈妈挑选了一个猫猫摆件,热情洋溢地称赞:“这里的一切都太棒了!”

  “成都礼物”文创商店自成都世运村开村以来便人气爆棚,展销的200余款产品涵盖文博文化、非遗时尚、潮流玩具与城市纪念。匈牙利代表团成员满载而归,购买了特色香扇、团扇、手串、大熊猫玩偶等精美纪念品,“成都记忆”将被打包带回家。

  从健康管理的无微不至,到环境守护的细致入微;从文化体验的深度浸润,到可持续发展的用心实践,成都世运村正以本土创新的硬核实力,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化作运动员触手可及的点滴日常。在这里,“科技+文化”绘就高效便捷的生活图景,也让四海宾朋在此共享温暖时光。(完)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