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变得非常方便了!”8月5日,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华桂村十组居民胡女士,在“家门口”的无人配送站取到快递后连连感慨。年近七旬的她已是网购常客,“我已学会了网购,家里缺个啥,都是直接在手机上下单购买。”
以前,村民取快递要走四五公里的路,而现在只需走一二道田埂就可以随时签收快递。这样的新业态不仅解决了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问题,还带动村民在网上销售农特产品,村里的快递业务量成倍增长。如今,除了无人配送站,无人车、无人机等“潮”玩意也亮相华桂村,破解快递进村瓶颈,推动更多农产品进城出川,吸引全国关注。
一项“递”到家的进村服务
“快乐盒子”破解“最后一公里”瓶颈
8月5日,记者来到新都区斑竹园镇华桂村,见到了名为“快乐盒子”的无人配送站。配送站内不见一人,不时有村民赶来扫码取件。这是新都区首个快递无人配送站,由中通快递与华桂村合作共建,开启创新探索快递服务进村的新业态、新模式。
“快递包裹就是一个盒子,取快递有一种拆盲盒的快乐,所以我们就将无人配送站命名为‘华桂村的快乐盒子’。”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华桂村党委书记袁爽称,利用村委会空闲场地打造的“快乐盒子”,主要是为了解决村民收寄快递难题,建设集快递收发、直播孵化、快递小哥廉租宿舍、生活超市、夜间集市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在现场,记者看到“快乐盒子”由三间屋子组成,右端屋子内靠墙装设有一排智能柜,小件快递就放在智能柜里,左端屋设有货架,用于存放大件快递货物,村民扫码就可开门自行取件,而中间的屋子为休息区域,装有空调、设有桌椅,快递小哥、取件村民等可在屋内休息,夏天可以享受阵阵凉爽。另外,附近还建有“暖心小院”,是专门为快递小哥、直播带货者等新就业群体打造的乡村公寓。
“大小件包裹可以全天24小时随时取,距离家也比较近,非常方便。”现场取件的华桂村居民蒲海琼称,以前赶往附近场镇上取快递,去晚了超出快递网点营业时间,时常会跑冤枉路。
“以前由于快递站点和配送网络没有覆盖,华桂村村民取个包裹需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场镇上,不仅时效性低,而且也费时费力。”中通快递新都运营部经理刘宇浩称,乡村快递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业务量较少,单向性流通”,配送成本费用较高,“最后一公里”瓶颈较为突出。而建设打造乡村快递无人配送站后,既降低了末端配送成本费用,也提高了村民签收快递的便捷水平,更为重要的还激发了产业发展新业态。目前,类似“快乐盒子”的快递进村模式已在新都区其他5个村镇落地运用。
一个破解瓶颈的创新模式
快递进村新场景促进农村物流降本增效
“‘快乐盒子’建成投运前,整个村的日均快递业务量只有80件左右,而现在日均量已超过了200件,在高峰日则达到500-600件,增量源于快递服务进村后激发产业发展新业态。”袁爽称,依托快递进村服务,华桂村每年都要举行“好物节”,集中举办本土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
村民通过网上销售自家种植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以及香肠、腊肉等农特产品,农村好货进城远销出川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出港包裹量,实现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的双向流通,不断推动农村寄递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既激发乡村消费动能,也为发展农村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支撑。
除了农村快递无人配送站,运输快递的无人车、无人机等智慧科技应用新场景也相继落地华桂村。“清流镇是距离中通新都华桂村分拣中心最远的镇,20公里里程开车要花50分钟,采用无人机运输后全程只需要18分钟,运输时效极大地提升,为当地对运输时效较高的鲜货农特产品销售提供了服务支撑。”据刘宇浩介绍,采用无人机配送后,整体运输时间缩减一半以上,而采用无人车接力运输,单票运输成本降到了0.08元,有力推动农村物流降本增效。
随着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快递行业成为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支撑。相较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受地域和成本等因素制约,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矛盾突出,而新都区创新探索的新业态、新模式,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通过“无人网点进村+科技赋能直达”重塑农村快递服务链条,拓展快递服务进村的新思考,吸引了全国关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都区村企共建“快乐盒子”促进快递进村模式,先后获得国家邮政局、省委社会工作部、省邮政管理局、市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调研。近日,该模式还被列入“2025社会治理创新案例”,面向全国推广借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