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资中抗战“女娃兵”的家长向四维中学校长写下的字据。内江市档案馆供图
一纸泛黄字据,承载81载锥心牵挂!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四川资中,一座小城最深沉的思念被郑重唤醒。近日,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联合人民网四川频道,正式发起“寻找13位资中抗战‘女娃兵’及后人”行动,面向全国征集线索,期盼解开这场跨越世纪的思念,告慰那段血色青春的壮烈与浪漫。
1944年秋冬,山河破碎。四川省资中县四维中学女五班的课堂上,周义容、刘眉、张进维、卢崇阶等13名女生——最小的年仅十五六岁,毅然放下书本,褪下红装。面对国难,她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怀揣滚烫赤心,她们告别家乡的沱江与蜀葵,身影消失在支援抗战前线的茫茫征途。
内江市档案馆珍藏的13张泛黄字据,是无声却最有力的证言。家长们的毛笔字迹虽已斑驳,但力透纸背的誓言清晰可辨:
“周义容自愿为国服务,已得家庭同意,周文岐条”
“刘眉自愿参加远征军,祈台赐准,家长刘竹君条”
“张进维自愿从军,已取得家长同意,此据为证,家长张文炳条”
“卢崇阶自愿参军,已得本人同意,学生家长卢政波条”……
周义容、刘眉、张进维、卢崇阶4名学生报名参军,家长向四维中学校长写下的字据。内江市档案馆供图
“这薄纸承载的,是13位少女的报国丹心,是家乡父老锥心的不舍与深明大义的托付!”资中县档案馆的周莉凝视着这些“出征通行证”,声音哽咽。
“努力消灭倭寇,直抵东京!”少女们高喊着《校呼》,昂首挺胸走进罗泉古镇的晨雾。那雾霭,如同厚重的历史帷幕,在她们身后落下。自此,音讯全无,唯留家乡81年不息地呼唤与寻觅。
透过字据,是笔尖下的千钧之重。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冯平动情道:“周文岐颤抖的笔锋下,是送女上战场的百转愁肠;刘竹君落笔‘远征军’前,眼前定是滇缅战场的烽烟;张文炳写下‘此据为证’时,目送女儿走向未知远方;卢政波签下‘已得本人同意’,笔尖凝着难言的千钧之重……”
四维中学抗战女娃兵女父母写下的字据。内江市档案馆供图
81年沧桑巨变。
罗泉古镇的青石板路,游人追寻着历史足迹;
老茶馆盖碗茶香依旧,烟火人间延续;
罗泉古镇。资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维中学旧址上,现代化教学楼书声琅琅,“13位从军学姐”的展板熠熠生辉;
资中古城墙下,沱江奔流,新桥飞架,高铁疾驰;
烈士陵园里,清明细雨中,总有老人携孩童,在无名碑前献上一束束如少女笑靥般鲜艳的蜀葵……
资中县烈士陵园。资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份长达81年的牵挂,深深刻在内江、资中史志工作者的心头。“岁月久远,”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申福建话语坚定而深情,“我们至今未能确知13位姐姐是否凯旋,是否安度余生,血脉是否延续。但她们的名字、鲜红的指印、穿越烽火的勇气,早已融入资中山水,成为这片土地最深沉的血脉基因!在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她们寻根,为历史补白,我们义不容辞!”
根在资中!家乡从未忘记!
“如果她们的后代,在某个清晨听闻祖辈的故事,问起‘我们的根在哪里?’”资中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朱兴勇发出深情呼唤:“请告诉他们——根在四川资中!这里有日夜奔流的沱江,有芬芳的蜀葵,有铭记她们的老茶馆与校园!81年了,家乡从未忘记!沱江水一直在呼唤——归来吧,学姐!看看你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的土地,如今已是盛世安宁,繁花似锦!”
资中全景。刘铁流摄
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共同接力,助英雄魂归故里,让历史不再留白!
周义容、刘眉、张进维、杨俊明、卢崇阶、曹达容、罗念伦、姚志纯、李兴彬、李兴蕙、钟开慧、姚仕竹、王志云。
(薛育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