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越媒体携手探索AI东盟应用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四川> 要闻 > 正文

中越媒体携手探索AI东盟应用

来源:广西日报2025-07-29 14:01

  风雨同舟 智联未来

  中越媒体携手探索AI东盟应用

  ■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东盟行·越南广宁报道组记者:罗锐、覃林清、覃俊、周文涛、潘超、王莹

中越媒体携手探索AI东盟应用

中越媒体携手探索AI东盟应用

中越媒体携手探索AI东盟应用

  扫码看视频

  AI体验官 行走中国现场 直达东盟脉动20·越南

  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东盟行·越南广宁报道组

  7月21日午后,越南广宁,呼啸的台风夹杂暴雨席卷全城,下龙坊的街头寂静无人。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很多越南当地人都选择了居家办公,但当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一行推开广宁省传媒中心会议室的大门,看到的却是满满一屋子的记者、编辑以及技术人员。他们冒着台风、淋着大雨,从另一个办公区赶到会议现场,正是为了和中国同行开展一次关于AI媒体应用的交流和对话。

  窗外,风雨交织,映衬着变局的挑战;窗内,思想火花闪烁,点亮中越AI合作的未来。

  第一幕:媒体深改催生“AI渴望”

  “我们非常需要AI!”越南广宁省传媒中心总编辑阮世览开场即抛出期待:“我们急需一整套媒体AI应用解决方案。”

  这一愿望源于越南全国范围内机构压缩与人员精简背景下的现实困境——作为越南地方主流媒体,广宁省传媒中心在2019年就开始了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报纸、电台、电视台、社交媒体乃至广电传送一并融合,力度猛、决心大。

  但同时,发布平台增多、传播速度加快,人员却大幅减少,传统的编辑流程难以为继。阮世览的话语间充满了对智慧媒体的期盼:“我们需要用AI来赋能媒体生产,利用AI来减少制作步骤,降低校审难度,更关键的是要用AI来找准网络对面那些模糊的用户,才能实现更好地传播。”

  当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现场演示数字人主播时,广宁省传媒中心办公室主任阮氏锦囊惊讶不已:“这个数字主播形象逼真、表达流畅,确定不是在播放真人视频吗?”

  得知这是AI数字人后,她连连感慨:“能全天候工作、还不用发薪水,这技术要是能用上,我们的传播效率会翻倍!”

  信息技术和编辑中心主任阮文章则坦言:“当前越南地方主流媒体在AI领域尚处于探索初期,还没有成体系的媒体AI技术应用后台。”当看到智能撰稿、智能文生图、智能提炼标题等实用的媒体AI功能时,他急切地询问:“这样的系统有没有越南语版?能部署到我们的服务器上吗?我们能不能先试试?若技术架构适配,我们非常希望率先启动试点项目。”

  一连串的问题背后,是对AI技术真切的渴望。

  【AI体验官·观察】

  越南媒体同行对AI的渴望,是生存与发展的双重驱动。他们不仅看到了AI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实用价值,更将其视为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实现内容精准传播、增强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这种务实而开放的态度,让我们对AI在东盟的落地前景充满信心。

  第二幕:一线记者期盼的“AI工具箱”

  广宁省传媒中心是越南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改革的先行者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工作强度:一线采编人员必须“能拍、能写、能剪、能播”。

  电视编辑部主任武氏明草告诉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融合改革后,一线采编人员要从原来专于某个领域转变为能拍能写能剪甚至能配音的采编“全才”,“报道压力越来越大,读者口味又变得很快。我们需要随时创新,单靠人力真的难以应对。”

  她的话,道出了当今越南媒体人的共同痛点,也催生了他们对AI技术的共同愿望:“用上媒体AI工具。”

  广宁省传媒中心电子报-门户网站部编辑阮杜光表示,虽然中心还没有成体系的媒体AI应用平台,但他们部分记者编辑已经开始使用AI工具。内容策划、网页设计、社交传播、视频剪辑中,AI已成为他们提高效率的隐形助手。

  他还特别提及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广西参加“越南五省(市)党政干部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第1期)”的收获。在广西日报社考察期间,中国在媒体AI研发与应用层面的成熟经验令他叹服。他提出,“希望越南广宁能引入类似的媒体AI应用工具箱。”

  广宁省传媒中心电子报-门户网站部副主任阮氏玉玲道出了她梦想中的AI场景:“自动转写、AI校对、标题生成、图表制作、音乐配音……希望都能实现!”她希望与广西云-广西日报展开合作,建立起跨国技术通道,共同推动内容生产智能化。

  AI不是未来,而是越南媒体人想要抓住的现在。

  【AI体验官·观察】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越南,AI对我们而言,并非“抢饭碗”的威胁,而是“解放生产力”的利器。它能让一线记者编辑从琐碎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深度采访和创意策划中,真正实现“全才”的价值。这种从“渴望工具”到“期待合作”的心态转变,正悄然描绘着媒体行业的未来图景。

  第三幕:“东盟应用”的现实叩问

  “我们要一起把AI用起来!”从会议桌到街边甜品店,从演示间到合作意向函,一场场交流持续升温。

  然而,如何在两国媒体间实现AI技术的“丝滑”应用,显然还有不少“数字鸿沟”需要共同填平。

  “我们缺乏云端算力,算得慢也算不起。”

  “小语种语料太稀缺,模型不准。”

  “中国的模型能不能适配越南的认知习惯?”

  “部署成本会不会太高?”

  这些来自越南地方媒体同行提出的问题和待解疑问,让广西云-广西日报的记者既看到了人工智能在“东盟应用”中的需求潜力,也同时折射出人工智能“东盟落地”所必须跨越的关键难点。

  值得欣喜的是,广宁省传媒中心已决定率先启动合作试点,计划围绕虚拟主播共建、媒体AI技能培训、内容平台联建等方向与广西云团队展开务实合作,并推动建立长期技术交流机制。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东盟行此番探访,取得首个重要突破——双方将共同打造一个“互学互鉴、互通互融”的中越媒体数字合作共同体。

  【AI体验官·观察】

  这次广宁之行,让我们对“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路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顶尖的AI技术和方案,需要广西作为“集成器”和“桥梁”,去适应东盟市场的具体需求、语言环境和文化习惯,最终才能实现大规模的“东盟应用”。而越南媒体等各行各业的积极与务实,也成为开启这扇大门的关键。

  第四幕:AI纽带,共织东盟日常

  在越南广宁下龙坊街头,我们看到众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安踏的运动装备、小米的智能手机、蜜雪冰城的现制饮品……从家电巨头到快消新锐,这些中国品牌正成为中越合作成果最好的载体。同时,来自中国的人工智能,正编织出一条跨越认知、文化、发展的智慧纽带,连接中越两国的AI合作之缘。未来,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落地实施,有理由相信,中越两国不仅将在媒体领域深化合作,还将在更广泛的科技、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开辟新的篇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越两国的合作故事将继续书写下去,共同迎接更加光明的明天。

  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的探寻之旅,未完待续。

  【AI体验官·观察】

  在全球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中越两国媒体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合作的热情与决心。无论是在技术研发还是应用实践上,双方都展现了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在东盟初现曙光,一个由技术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共荣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东盟行·越南广宁报道组记者:罗锐、覃林清、覃俊、周文涛、潘超、王莹)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蓟州:防汛抗洪工作有序进行

  •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巡检等工业场景,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提高生产力,与人类高效合作,可能为许多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创造新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
2025-07-28 09:28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
2025-07-28 09:28
在产品研制阶段,科研人员重点针对能量高效汇聚—传输、月壤致密化输运等问题,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
2025-07-28 09:27
当日下午抵达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通天河直门达河段,进行了多学科采样观测,这意味着2025年江源综合科考正式启动。
2025-07-28 09:25
研究团队历时5年,通过对近4.7万份田间数据的深度挖掘,构建了涵盖2191份全球小麦种质的“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以此为基础,团队首次绘制出覆盖431个遗传位点的小麦基因组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清晰展现出抗性基因在全球麦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5-07-29 04:40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指出,招募研究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已超过7800亿美元,达到美国96%的水平,10年前这一比例为72%。
2025-07-28 09:24
艾玛口中的“邦邦车”,是一台由中国企业邦邦机器人独立生产研发的智能辅助出行机器人。爬坡、颠簸路况行进、刹车制动……走进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邦邦机器人研发中心,不少新产品正在进行多环节测试。
2025-07-28 09:24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