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邱可欣 摄影报道
7月23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走进阿坝州若尔盖县。在若尔盖“胜利曙光”纪念碑前,从微党课开讲、敬献花篮到红军后代讲述先辈故事,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胜利曙光”纪念碑
位于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胜利曙光”大型雕塑群,是各界缅怀先烈、重温长征历史的重要场所。这座高18米、宽24米、重达1800余吨的雕塑群,于2011年9月28日建成揭幕,以开国上将王平的回忆录为创作依据,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右路军过班佑草地时的真实历史场景。
雕塑群主体刻画着24位红军战士相互依偎、紧闭双眼的悲壮形象,他们环绕在刻有“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的石柱周围;不远处,手持望远镜的指战员与搀扶伤员的战士形象,进一步凸显了长征途中的艰难与牺牲,直观展现出红军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不屈。
活动伊始,一堂题为《新长征路上永耀“胜利曙光”》的微党课,将众人思绪带回1935年8月,若尔盖县委党校教师蔡良露在讲述中介绍:“那时右路军先头部队从松潘毛儿盖出发,踏入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3000-4000米的若尔盖大草原。这里高寒缺氧、沼泽密布、气候恶劣,行军异常艰难。经过七天七夜的跋涉,红军终于抵达了班佑村,这是唯一一个被记录进红军长征史的草地藏寨。”
然而,极端环境已将战士们的体力推向极限。1935年8月28日,彭德怀率领先头部队走出草地后,立即命令11团政委王平带一个营返回接应滞留战友。当队伍行至班佑热曲河边时,发现对岸河滩上数百名红军战士静坐不动,走近才知已全部壮烈牺牲。这一幕成为王平将军毕生难忘的痛,他生前多次泣言“要为牺牲的战士树碑”。
据阿坝州委党史研究室考证,红军三大主力数次过草地,非战斗减员超万人,其中班佑热曲河畔牺牲的七八百名英烈,是长征过草地相关记载中单次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为践行王平将军遗愿,其后人范晓光同志于2008至2009年间多次实地考证,最终促成了这座雕塑群的建成。
“五支队伍”敬献鲜花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长征虽已远去,精神却永垂不朽。微党课结束后,“五支队伍”手持鲜花,肃立于纪念碑前,将一束束寄托着无限追思的鲜花轻轻安放在纪念碑基座周围。随后,红军后代以家族记忆为脉络,动情讲述“红军过草地”的生死篇章。风雪中相携的身影、过草地断粮的战士……那些既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的故事,让跨越近九十年的信仰之火,再次灼热了在场每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