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成都环城生态区:发展都市农业的蓉城实践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四川> 要闻 > 正文

成都环城生态区:发展都市农业的蓉城实践

来源:光明网2024-09-26 10:11

  什么是都市农业?“既是田,也是景;既作农,也作旅。”作为成都都市农业的首要承载地,成都环城生态区正深度发掘农业多重价值,让曾经的城乡结合部蜕变为公园城市的美好生活空间。

  粮油亩均产量年均增长近20% 保障粮食安全

  初秋早上,伴着微凉晨风,在环城生态区亲子牧场水稻收割现场,2辆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地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

  成都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人彭云兵介绍,今年成都环城生态区的水稻、高粱、大豆等作物的采收已进入尾声,其中,水稻亩产达到1100斤。

  “这条环城农业带,以前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土层厚度满足不了耕种条件,地块细碎,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很难形成农业生态景观。”彭云兵说。

成都环城生态区:发展都市农业的蓉城实践

  如何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过去多年形成的问题,成都环城生态区于2020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撂荒耕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

  通过综合治理,原来1.5万个地块优化至2000余个,让环城生态区原本散乱、没有景观效益的农田连结成片,规模化的种植与规模化景观相统一,夯实了高品质农业和景观农业的“耕”基。

  数据显示,成都环城生态区2024年小春种植及采收面积达7.4万亩,在一年两熟轮种模式下,环城生态区粮油亩均产量年均增长近20%,为成都及周边的粮食供应提供了一定保障。

  加强生态修复 厚植绿色本底

  “这里就像一个博物馆,不仅可以认识各种动植物,还有别具一格的特色场景,能满足全家人的休闲娱乐需求。”带着孩子打卡白鹭湾湿地公园的成都市民王焰说。

  “这里之前是小作坊的厂房和旧货市场,废旧物资和建筑垃圾随处堆放。”谈及白鹭湾片区,当地居民张元忠对之前脏乱差的环境记忆犹新。

  在公园城市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是关键一环。白鹭湾片区经过农田整治、生态修复、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如今这里已变身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公园。

成都环城生态区:发展都市农业的蓉城实践

  白鹭湾的故事正是成都环城生态区厚植绿色生态发展的一个缩影。天府绿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环城生态区已逐步形成了一些积极的生态环境效益,在环城生态区的公园里随处可见飞翔的白鹭和游人互动。

  为充分释放都市农业的景观美学价值,成都环城生态区还打造成片麦田、油菜花、油葵花、彩色水稻等大地景观,在凤求凰、亲子牧场等7个农业示范区,打造“太阳神鸟”“麦田守望者”“熊猫”等创意农景,为市民游客营造美好视觉享受。

  以公园城市为平台 传承农耕文化

  9月7日,在青龙湖湿地公园外侧的农业区内,一场面向少年儿童的“金秋万梁红”公益特别活动拉开序幕,小朋友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化身小农夫,左手抓穗,右手挥镰,体验采收的乐趣。

  “身处公园城市中的人们对于农耕文化有着天然需求,而环城生态区最大特点之一就在于‘有人的参与’,只有让更接近人的公园城市作为平台,才能让农耕文化被更多人熟悉了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张云路教授说。

成都环城生态区:发展都市农业的蓉城实践

  近年来,成都环城生态区以天府田园农耕为文化核心,依据时令开展“一起来榨油”“麦田收获守望时”“青青稻田插秧记”“交个朋友集市”等特色农耕活动,让市民就近深度参与体验农耕文化。同时,打造青龙湖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锦绣水韵种子科普馆等特色场景,开展科普活动300余场,服务市民游客近30万人次。

  天府绿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环城生态区将深入研究都市农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将观赏性、互动性和交互性融入其中,坚持构建“农业+商贸”“农业+文创”“农业+旅游”“农业+科普”等绿道生态圈,搭建高质量的农业产业链,为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贡献“成都样本”。

  (文/任欣怡 图片由天府绿道集团提供)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最大跨度断面市政交通隧道主体完工

  • 福建:渔船进港人员上岸 应对台风“桦加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