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什么是都市农业?“既是田,也是景;既作农,也作旅。”作为成都都市农业的首要承载地,成都环城生态区正深度发掘农业多重价值,让曾经的城乡结合部蜕变为公园城市的美好生活空间。
粮油亩均产量年均增长近20% 保障粮食安全
初秋早上,伴着微凉晨风,在环城生态区亲子牧场水稻收割现场,2辆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地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
成都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人彭云兵介绍,今年成都环城生态区的水稻、高粱、大豆等作物的采收已进入尾声,其中,水稻亩产达到1100斤。
“这条环城农业带,以前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土层厚度满足不了耕种条件,地块细碎,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很难形成农业生态景观。”彭云兵说。
如何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过去多年形成的问题,成都环城生态区于2020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撂荒耕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
通过综合治理,原来1.5万个地块优化至2000余个,让环城生态区原本散乱、没有景观效益的农田连结成片,规模化的种植与规模化景观相统一,夯实了高品质农业和景观农业的“耕”基。
数据显示,成都环城生态区2024年小春种植及采收面积达7.4万亩,在一年两熟轮种模式下,环城生态区粮油亩均产量年均增长近20%,为成都及周边的粮食供应提供了一定保障。
加强生态修复 厚植绿色本底
“这里就像一个博物馆,不仅可以认识各种动植物,还有别具一格的特色场景,能满足全家人的休闲娱乐需求。”带着孩子打卡白鹭湾湿地公园的成都市民王焰说。
“这里之前是小作坊的厂房和旧货市场,废旧物资和建筑垃圾随处堆放。”谈及白鹭湾片区,当地居民张元忠对之前脏乱差的环境记忆犹新。
在公园城市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是关键一环。白鹭湾片区经过农田整治、生态修复、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如今这里已变身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公园。
白鹭湾的故事正是成都环城生态区厚植绿色生态发展的一个缩影。天府绿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环城生态区已逐步形成了一些积极的生态环境效益,在环城生态区的公园里随处可见飞翔的白鹭和游人互动。
为充分释放都市农业的景观美学价值,成都环城生态区还打造成片麦田、油菜花、油葵花、彩色水稻等大地景观,在凤求凰、亲子牧场等7个农业示范区,打造“太阳神鸟”“麦田守望者”“熊猫”等创意农景,为市民游客营造美好视觉享受。
以公园城市为平台 传承农耕文化
9月7日,在青龙湖湿地公园外侧的农业区内,一场面向少年儿童的“金秋万梁红”公益特别活动拉开序幕,小朋友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化身小农夫,左手抓穗,右手挥镰,体验采收的乐趣。
“身处公园城市中的人们对于农耕文化有着天然需求,而环城生态区最大特点之一就在于‘有人的参与’,只有让更接近人的公园城市作为平台,才能让农耕文化被更多人熟悉了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张云路教授说。
近年来,成都环城生态区以天府田园农耕为文化核心,依据时令开展“一起来榨油”“麦田收获守望时”“青青稻田插秧记”“交个朋友集市”等特色农耕活动,让市民就近深度参与体验农耕文化。同时,打造青龙湖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锦绣水韵种子科普馆等特色场景,开展科普活动300余场,服务市民游客近30万人次。
天府绿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环城生态区将深入研究都市农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将观赏性、互动性和交互性融入其中,坚持构建“农业+商贸”“农业+文创”“农业+旅游”“农业+科普”等绿道生态圈,搭建高质量的农业产业链,为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贡献“成都样本”。
(文/任欣怡 图片由天府绿道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