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游客在“匠心妙手——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试开放期参观(7月22日摄)。
多单位、多学科参与,3D打印、数字虚拟修复等新技术介入……7月23日,“匠心妙手——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正式开幕,展示近一年来三星堆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讲述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
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代表了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面貌和发展水平,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近一年来,在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三星堆博物馆持续开展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的清理保护修复和多学科研究工作,联合其他14家单位,截至目前累计清理修复4000余件出土文物。
据悉,本次现场展出50余件新修复的青铜器、金器、玉器、象牙等器物,展览将持续到2024年底。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工作人员在拍摄文物资料照片(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修复后的象牙微雕(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青铜尊3D打印件及硅橡胶(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修复后的象牙(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游客在馆内参观(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游客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内参观(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工作人员在布置展品(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工作人员在布置展品(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工作人员在清点土样(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工作人员在整理文物资料(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修复后的青铜扭头跪坐人像(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修复后的金面具(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游客在观看文物修复过程(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青铜龙首(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青铜瓿(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游客在“匠心妙手——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试开放期参观(7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游客在“匠心妙手——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试开放期参观(7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象牙(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展品(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青铜树枝(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玉戈(7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有领玉璧(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青铜人头像(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青铜尊(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