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辟谣,秘笈在哪?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四川> 要闻 > 正文

网络辟谣,秘笈在哪?

来源:天府新视界2024-07-05 13:05

  谣言是信息病毒,辟谣既是消毒灭害的动作,更是一个构筑免疫屏障的过程。做好辟谣工作,兹事体大。

  如何辟谣?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优秀的辟谣作品,是谣言的熔断器,是谬误的休止符,是真相的扩音器。为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网络辟谣作品创作与传播,提升全民识谣辨谣能力,共同构建清朗网络家园,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与四川省委网信办、成都市委网信办联合开展了第六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征集活动。随着相关获奖优秀作品的发布,辟谣,有了更为生动鲜活的诠释。

  一

  谣言从来变幻无常,这意味着,辟谣同样应该因时而变、因地制宜。辟谣是谣言的对立面,两者长期处于动态演进的博弈局之中。优秀的辟谣作品,首先就应及时洞察到谣言的新特征、新趋势,并就此做出及时性、针对性回应。

  谣言的下渗化,加大了识别证伪难度。除了常见的热点事件中的“事实谣言”、健康谣言、养生谣言、伪科学谣言等等,从近年的趋势看,谣言加速向一些传统的“专业领域”“垂直领域”渗透。有造谣“无偿献血人数大幅下降”“无偿献血用于血液制品出口”的,有造谣“社保基金全部交给外资机构管理”的……诸如此类,这种“冒充是内部人,假装说内行话”的谣言高频发生,给联合辟谣、联动辟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谣言的利益化,使局面更加错综复杂。很多时候,谣言不再只是个人胡说,而成了一门黑灰产的生意。一些团伙、“公司”,通过集群化、矩阵化策略做号、养号,通过炮制谣言来获取流量分成。还有一些从业机构,甘当“水军”“黑公关”的角色,拿钱恰饭、收钱抹黑。前不久,中央网信办公布了一批“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典型案例,其中就有一批被关闭的账号,涉及散布谣言信息恶意诋毁企业形象。铤而走险,皆为利来。

  谣言的量产化,让治理应对极限承压。江西南昌一家MCN机构,被爆通过AI软件生成内容的方式生成新闻热点类文章和图片,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至7000篇。在重庆,公安机关查处一起个人利用AI软件编造民房爆炸谣言的案件。该案例利用AI技术,模仿新闻风格,一键生成涉及灾情的信息,以获取高流量。凡此种种,都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有了AI等技术工具的助力,谣言得以“大批量,秒生成”。为此破题,亟待能力升级。

  江西南昌一家MCN机构发布的数条信息涉嫌网络造谣。图据央视新闻

  二

  面对新挑战,要有新思路、新出路。就此而言,第六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征集活动,无异于一次答题交卷。就推动辟谣工作不断迭代、持续进化而言,这一活动有着以点带面、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

  用优秀作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每一届的辟谣优秀作品征集、发布,都是一次深度盘点、自我检视的契机。相比于《2023年度网络谣言盘点》《2023年度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辟谣榜》《2023年度十大网络热议健康误区》等条块化分门别类的汇总,围绕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的思考,无疑更具整体观视角和系统性思辨。征集与颁奖,不仅是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更是坚定信心,下好一盘棋,织密一张网,凝聚一条心,鼓劲主力军,守好主阵地。

  借优秀作品,鼓励创新,锻造本领。第六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分为“文字类”“图片类”“动漫音视频类”“重大辟谣专题”四个类别,这一设置,本身就传递了不拘一格的强烈价值指向。优秀的作品,各有各的优秀。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方位、多样化辟谣的无限可能性。面对产业化、量产化的谣言密集阵,“闯关破阵”不可中规中矩,更不能墨守成规。思路打开、别开生面,从优秀作品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办法。

  学优秀作品,推广经验,共治共享。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发布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样是一次推介会、转化会。辟谣工作,已过“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当下要做的是构建辟谣的标准车道、快速公路。关于辟谣工作,一些地方摸索出来的组织方式、工作机制,以及所开发的辟谣工具技术基座,完全可以被其他地方当作通用的适配方案引入。往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所带来的成果遗产,很多都已落地生根、推而广之。这种示范效应、带动效应,这一次依旧令人期待。

  第六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入围作品截图

  三

  靠什么跑赢谣言?说到底,网络谣言是占据网友注意力、劣币驱逐良币的垃圾信息。跑赢谣言,离不开令人信服、广泛传播的优秀作品。 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是有共性的。

  以速度切断传谣窗口期。从72小时、24小时、8小时到4小时——互联网时代以来,突发事件应对的“黄金时间”被不断刷新,留给辟谣的时间窗口也越来越短。优秀的辟谣作品,必须懂互联网传播规律、抢抓传播窗口的信息。比如,2023年8月1日,个别平台流出“成都大运会双杠比赛设施撑垮险酿事故”的说法,8月2日,成都大运会官网就发布情况说明。对突发事件的谣言回应要更为迅速,如2022年针对“彭州龙漕沟山洪”的几则辟谣,就十分及时。

  以细节增强辟谣说服力。不被谣言先入为主,就要用真相先声夺人。面对谣言“部分真实”特性,增强辟谣可信度说服力,就必须还原真相细节、说清来龙去脉。一方面,用调查把事实补充全面。如2023年5月,网上流传着一则关于雅安大熊猫雕塑穿和服令人不适的消息,封面新闻通过云辟谣发布稿件《云辟谣丨四川雅安大熊猫雕塑穿和服?真相来了!》,说明当地有几十尊雕塑分别刻画中国借往各国的大熊猫,迅速平息了谣言。另一方面,更离不开主动策划,系列报道。如“三星堆问答”大型策划,官方辟谣、权威科普、专家访谈、趣味问答,大量内容详实、说服力强的报道有效廓清谬误,全方位科普真相、放大传播声量。

  以“融媒”增强辟谣可读性。辟谣,一个人也不能少。随着社交网络的发达,很多网民习惯通过视频等方式获取信息,图片视频音频也适应多平台的推荐算法。第五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中,由四川省委网信办推荐的《熊猫捉谣记》和《辟谣四格漫》都榜上有名,海报+IP卡通形象,让辟谣生动有趣,充满可读性,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第六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征集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类似的作品。

  《熊猫捉谣记》报道截图

  

  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生产机制。不让辟谣跑断腿,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

  比如,专业化协作分工。打击网络谣言,少不了联动共建。比如,四川创新“1+5+N” 网络辟谣联动机制,既有专业辟谣平台——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的主阵地,也团结省内5家重点媒体专业新闻团队,还借助40家省直部门政务新媒体、21个市(州)网信辟谣平台和新闻网站、1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全传播渠道,坚定把辟谣“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全覆盖,就是一种方法。未来,这样的联动不妨再拓展。专业媒体+权威机构、上级单位+基层组织、前端举报+中端调查+后端传播+谣言标签,建立起全方位辟谣矩阵。

  比如,主动亮剑,止谣治谣。为何谣言层出不穷?因为有流量就有利润;而平台算法恰恰鼓励流量;夸张、刺激的谣言,正好是流量密码。谣言因此有广阔的生产需求,如果不加治理,造谣者只会有恃无恐。2023年9月,四川凉山州公安机关宣布成功侦办了以“凉山曲布”“赵灵儿”等为代表的四川首例“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这些“网红”在背后公司的孵化下,打着助农旗号,通过摆拍虚假视频,打造“大凉山原生态”人设,带货销售假冒的大凉山特色农产品,谋取高额利益,涉案金额超千万元。今年3月,百万粉丝网红“凉山孟阳”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11个月,处罚金8万元。主动亮剑,让造谣者付出应有代价,才能从源头堵住谣言。

  比如,网友参与,构建清朗生态。亿万网友是传播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个人也都应该是辟谣的责任主体,甚至可能是第一时间发现谣言的主体。目前,各地都已经开设辟谣举报平台,但许多人对此知之甚少;还有一些社群,困于“信息茧房”,媒介素养受限。这就需要线上+线下的科普行动。四川开展以“e路护网·清风行”为主题的全省网络举报辟谣宣传周暨网络普法行活动,举办网络举报辟谣暨网络普法科普展,开展“e起护苗”“e起护老”“e企筑梦”“e网联万家”等主题活动……这些扩大网络举报和网络辟谣社会知晓度的方式,值得推广。

  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网页截图

  网络辟谣不是黑夜里的埋头走路。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是一盏盏明灯,而每个人,就是照亮网络的提灯人。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乌旦塔拉 美如童话

  • “良渚之光”中美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