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四川> 要闻 > 正文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来源:锦观新闻2023-12-30 14:59

  ​刘依林

  光阴似箭,一年又将过去。如同我们期盼新年,在成都数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庄稼也“盼望”着又一年的破土迎春,迎接又一年的好光景。

  民以食为天,仓廪实则天下安。自古富庶的成都平原,有着“沃野千里”的得天独厚,也紧攥“水旱从人”的智慧。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筑牢粮食安全基石,成都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共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协同提升城乡经济发展水平。

  又到年终岁末,让我们一起走进成都城乡各地,品味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下成都人的“三餐四季”。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市民吴女士最近心情不错,她在天府绿道小程序上抢的5斤大米,前几天寄到了家里。“大米的质量不错,颗粒饱满,色泽也很均匀。”更令她欢喜的是,这是产自环城生态区的粮食,“我上班每天都要路过绕城高速,很有意义。”

  这些大米,来自今年环城生态区6万余亩总面积的秋收。时值岁末,“庆丰收”的喜庆呼应着春夏的耕耘延续至今,向绕城高速两侧蔓延,越过公园、绿道、写字楼和骑行的市民,丰富着成都人佳肴满目的餐桌,也装点了城市里的田园风光、家门口的都市农业。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年关在即腊味浓,城乡丰收又一年。从有景又有田的环城生态区,延展至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人们正凭着科技和智慧,赋能一亩亩土地、一粒粒粮食和种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千年故事,正跨越城镇和乡村的边界,在成都人的一日三餐中不断被续写……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藏粮于地的“成名曲”

  玉米、麦子、大豆、油菜……除了令吴女士欢喜的大米,在环城生态区十万亩粮油产业带,还孕育着多种作物和农田。“围绕在公园里种田、在环城生态区做农业,正进一步提升景观性、互动性和交互性打造。”天府绿道农科公司青龙湖农业项目负责人胡鑫介绍,部分农田可给市民提供交互体验,比如今年9月的绿道丰收节,市民能体验收割乐趣、逛玩农趣集市等。

  以“生态本底+场景营造+商业业态”为发展路径,环城生态区正成为成都的热门户外休闲目的地,累计接待游客破1.5亿人次,年均旅游人次超5000万,2023年“十一”黄金周达196.9万人次。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要回答“在哪里种粮”,成都的答案不会单一。城市到乡野,新画卷正在绘制。平地机和挖掘机互相配合,施工车辆来回穿梭,一块块整齐标准的大田、一条条笔直的灌排渠道逐步呈现……12月正值秋收后的农闲黄金期,温江、新津等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酣。

  位于温江区和盛镇约800亩的东宫寺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开展施工。项目负责人介绍,小田正被平整为大田,机耕道直通家门口,水渠修到了田中间,耕种变得更高效。

  “高标准农田是成都藏粮于地的‘成名曲’。”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生态友好、稳产高产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今年全市新建33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已经全面完工,至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8.77万亩,“一带十园百片”粮油产业园区高标准农田覆盖已达90%以上。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耕地农田的保护和提升变得更重要。盘点成都今年收成,多个纪录已被改写——在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小麦新品种蜀麦1868百亩连片实收亩产达516.9公斤创成都平原新高,蜀麦133实收亩产达608.7公斤创成都市小麦最高单产;在邛崃市千亩科技示范区,优良品种川麦104实收测产平均亩产528.1公斤,对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17%……

  在成都,粮田变“良”田,现身于写字楼的落地窗下,出现在诗意乡村的沃野上。向着明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0万亩以上,产量230万吨以上,蔬菜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的目标,成都持续向前。

  藏粮于技的“执念”

  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成都片区,还得藏粮于技,也就是“谁来种粮”的问题。

  在成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各种科技手段、机械装备为种粮插上“翅膀”。“90后”女孩王伶俐就是这样一位农业职业经理人,返乡种粮八年的她管理着近4000亩高标准农田,这是其父辈所无法想象的。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插秧插得好不好,我们心里都有数,插得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安排人工精准补插。”王伶俐以“大田北斗”软件为例,它连接着合作社的插秧机、收割机和拖拉机,农机运行情况、作业时长、作业面积、行走轨迹等数据手机上“一目了然”。从最初的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到现在共管理4个土地合作社、1个烘储中心和1个农机合作社,她深谙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管理融合的重要性。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大田北斗系统以外,陆续购入插秧机、拖拉机、无人植保机等40台农机设备……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实现育秧、插秧、施肥、植保等全过程机械化、信息化,今年每亩水稻实现增产50斤,全部为下游米厂的订单生产,亩均分红有望突破800元。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近年,随着《成都市农业科技英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成都市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等政策支持,像王伶俐这样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目前,全市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达3万人,2025年将培育打造一支以5万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为引领、拥有40万人以上规模的高素质农民人才方阵。

  不久前,成都又提出要着力锻造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成都农匠”,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批又一批乡村经济中的匠人、高手或能人,将参与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建设,进一步引领带动成都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种质资源的“大脑”

  “实现单季亩产1251.5公斤,创下超级稻单季亩产的世界纪录!”——前不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的德昌基地传来喜讯。随着超高产攻关目标的逐级突破,“天府之国”距离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了。

  好粮来自好种,种业,是端牢中国饭碗的根源和基石、农业的“芯片”。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如何守好种质资源关系着农业“大脑”。这在天府现代种业园,或许能找到答案。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作为中国首批五个国家级种业园之一、西南唯一的国家级农作物种业园区,天府现代种业园集科技研发、双创孵化、博览交易等功能于一体,搭建了“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种业研发平台。

  采集、选种、制样……12月21日上午,在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种业实验中心,四川天豫兴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检测新一批种子。“我们是第一家入驻的生物育种高新技术企业,正开展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服务。”站在该公司1200平方米实验室内,天豫兴禾首席科学家胥南飞表示,将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中国农业生物技术的主力军。

  “基因超进化”筛选系统和“自身基因优化育种”等技术体系是天豫兴禾的“独门武功”,能快速、精准开发出具有除草剂抗性等优良性状的植物新品种,已拥有国际、国内多项发明专利。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目前,天府现代种业园已率先在全国建立首个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抢救性收集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该中心库相当于一个种子“基因库”,每年计划保存各类种质资源180多万份,包括植物资源、食用菌、畜禽、水产等国内种质资源,最久可贮存50年。

  随着天豫兴禾在内的近30家种业领军型企业和科创型种业企业的入驻,一项项科技创新和转化成果日渐涌现,由四川农业大学和邛崃市嘉林生态农场共同培育的“天府黑猪”,就是其一。今年6月,它成为四川省第一个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主要育种素材培育出的国审猪新品种。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为保留优质‘芯片’,我们利用成华猪和英国巴克夏猪的遗传资源,运用现代育种新技术成功培育。”邛崃市嘉林生态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府黑猪”兼具“成华猪”肉脂白、肉红、皮厚优势,又具备外血猪生长速度更快、瘦肉比例高、成本更低的特点,且繁殖性能大大提高。

  攻关种业芯片,成都持续做强现代种业产业链,正加快构建种业发展格局,2025年将力争种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加快建设成为全国现代种业高地。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在成都388.77万亩的高标准农田上,建良田、育良才、选良种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成都人的一日三餐里,蕴藏着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更见证着新时代城乡融合的大美图景……

城乡光景又一年①|三餐里的“天府粮仓”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时政要闻专班出品 记者 刘依林 成都日报报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 钱虹辰 编辑 王玲 审核 黄颖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攻坚 京西筑通途

  • 大桥飞架入“云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1865年,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奥地利宣读了其豌豆研究成果《植物杂交实验》,为经典遗传学大厦奠基。
2025-05-06 09:35
近年来,中山大学围绕“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院,集聚近20个学院共同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
2025-05-06 09:28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