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29日,成都历史名人传承创新系列活动第四场讲座《常璩与成都》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北街小学举行。
本场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王小红担任主讲老师。王小红从常璩的生平讲起,通过大量卫星地图和数据分析图,向学生们展现了历史、地理、人物三体相结合的《华阳国志》,特别是《华阳国志》里的四川史实。
常璩将古代志书中历史、地理、人物三体相结合,创立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记事生动的方志体裁,堪称“方志鼻祖”“舆地功臣”。所撰《华阳国志》综合继承西汉以来八家“蜀纪”、历朝“正史”以及其他地方文献,完整构建北起汉中(今属陕西)、南到南中(今属云南)、东到湘西鄂西、西际康藏甘青的广袤区域内,上起远古、下迄晋室的地理人文历史体系,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提供重要史料,时称“蜀史”,被誉为“地域渊薮”“巴蜀良史”。该书历来受到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唐初编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
“经历了华阳、梁州、天府、巴蜀、四川等历朝历代各种名称的变化。”王小红说,但是“四川”的提法,可见于宋朝,北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今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属西川路、峡西路。后宋真宗分西川路设益州路、利州路,分峡西路设梓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后遂省文称“四川路”,这是“四川”得名之始。
“通过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常璩和地理志,更多是一场启蒙之旅。”王小红表示,她想要让孩子们在了解一些历史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到地理志的重要性和魅力,激发孩子们对历史地理知识的热爱,引导孩子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建构对巴蜀文化和巴蜀文明的自信。
“原来常璩的一生是非常励志的,常璩遭到了流民治乱和成汉王朝分裂割据之苦,却矢志不移,以司马迁为榜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坚持秉笔直书,终写出传世巨著《华阳国志》。”被常璩深深打动的蒲江县北街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叶雨萌说。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挖掘历史名人常璩及其所撰《华阳国志》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系统梳理《华阳国志》中天府文化脉络,积极营造传承传习传播常璩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常璩文化和常璩精神焕发新的时代价值。
特别是在常璩故里成都崇州市,利用图书馆闲置空间,新建常璩历史名人展览馆,目前已投入运营。改造提升街子古镇华阳国志馆,优化展馆布局,艺术再现常璩的著史人生。江源街道结合《华阳国志》“古江源”“古蜀国”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文化传习基地“善颂堂”。
在城中的常璩广场,常态化开展“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对话常璩”文化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祭拜常璩,对话常璩。“一等才子一等书 跟着常璩学蜀史”“罨画讲坛”等名人系列讲座接连举办,与大家讲述常璩著史、方志文化,带领大家探索巴蜀文化历史渊源。
“我们还组织各方力量,编写了《崇州历史人物》教育读本,推动常璩文化和常璩精神走入课堂。”崇州市史志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崇州还特别策划编制广播剧《常璩传》和音乐短剧《常璩》,在完成制作后将进校园、进社区、进林盘,其中音乐短剧《常璩》已实现在街子古镇华阳国志馆和溪云书院定期上演。
常璩一生矢志于史,终成“如鉴如衡千秋笔,求真求是百代师”的志者典范,给世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部方志巨著,更是一种厚重的方志精神。“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大中小学生对常璩有了初步了解,甚至主动地找寻了解常璩的有关资源和场所,常璩精神必将跨越千年照耀大家。”崇州市史志办有关负责人说。(文/陈晨 成都市委宣传部、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