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华全媒+|“中国绿色硅谷”拼出“开门红”——四川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园见闻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四川> 要闻 > 正文

新华全媒+|“中国绿色硅谷”拼出“开门红”——四川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园见闻

来源:新华社2023-03-23 18:40

  新华社成都3月22日电(记者杨三军、康锦谦、余里)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四川传统工业强区乐山市五通桥区晶硅光伏产业园,只见车间里生产繁忙,新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新项目全力推进……一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正强势崛起。

  “可靠性是高纯晶硅的生命线”“安全是所有工作的前提”“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工作”,乘车进入产业园时,一条条醒目标语映入眼帘,各类载重货车来来往往。

  硅料、硅棒、硅块、硅片、组件……走进乐山市京运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这些光伏产品。

  “不断追求工艺进步和科技创新,为我们企业带来了效益。”乐山京运通副总经理张鹏介绍,“我们将原来165微米的薄片做到130至150微米,这样就能节约硅料,提升了出片率。”

  在一座规模庞大的单晶硅棒生产车间,记者透过玻璃俯瞰,这里好似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整洁明亮的巨大空间内竖立着千余座拉棒炉,棒炉顶部的提拉头旋转不停,身穿制服的工人们忙忙碌碌,闪着警示灯的交通车穿行其间,这是一座正满产状态全力运行、产能达12GW以上的生产车间。

  基地不远处,京运通二期——22GW高效单晶硅棒切片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种建设机具同时开工,现场轰鸣声阵阵,虽然下着小雨,火热气氛却丝毫不减。

  企业建设按下“快进键”,需要“天时”,也需要“人和”。记者采访了解到,乐山市发展光伏产业,不仅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还有着良好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41年,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侯德榜,正是在乐山市五通桥区发明出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我国第一炉多晶硅也诞生于此。

  据介绍,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50亿元,已先后建成投用园区骨干道路总里程超16公里,建成变电站9座,供电能力提升至230万千伏安、较2022年增长2.2倍。

  四川五通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邓必强告诉记者,目前全球晶硅光伏头部企业有7家通过投资或参股方式落户乐山,高纯晶硅产能稳居全球第一方阵。从“硅料”到“组件”,乐山的光伏产业链条不断完善。2022年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698.6亿元,贡献税收达61.59亿。

  “只争朝夕、全力以赴”。在四川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助理、战略发展部部长代长宏表说:“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数字化的深度开发,实现了硅料生产从启动到停炉的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效率更高。”

  鞋套、帽子、衣服、口罩……走进永祥公司还原车间前,工作人员将记者“包”了个严严实实,进入之前,又在除尘车间做净化处理。在还原车间内,记者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还原炉如太空舱一般,透过监测玻璃,一根根晶棒在赤红的炉火内已基本成形。

  从业十多年,37岁的工段长刘斌静静地观察着还原炉,他告诉记者,每条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也在技术创新实践,“做精做细,做到极致”是他们作为“工匠”的追求。

  16亿元、68.5亿元、193亿元、698亿元,这是2019年至2022年乐山五通桥晶硅光伏产业园的年产值,四年间大幅增加。今年前两个月,园区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29.5亿元,同比增长143.64%。在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乐山晶硅光伏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做大做强优势制造业。

  记者离开五通桥区时,天又下起了小雨,川流不息的工程车流中,“中国绿色硅谷”展板高高竖起,昭示着这个工业园区的美好未来。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时隔10个月,再看国家版本馆

  • 江苏南京:高考营养餐暖心助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