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湘鄂渝黔革命老区:擦亮红色底色 阔步新征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四川 > 正文

湘鄂渝黔革命老区:擦亮红色底色 阔步新征程

来源:四川日报2022-06-07 16:02

  湘鄂渝黔革命老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首选目的地、孕育红二方面军的摇篮、红军长征的最后出发地。这一区域高山连绵、河谷纵横,曾是国家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今,这里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红色旅游的热土。

  “当年,我爷爷在山上烧好炭,运到打铁车间,用来制造武器。我爸爸年龄小,就在兵工厂里打下手。”杨昌位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甘露村村民,今年73岁的他是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的管理员,担任义务宣讲员已有5年。他一家三代都与红军兵工厂有着不解之缘。

  “不远处的被服厂,是我奶奶曾为红军缝制军服的地方。”杨昌位说,“到了晚上,奶奶和其他妇女借桐油灯的光,一针一线地缝。”

  “湘西州是‘精准扶贫’首倡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精准脱贫方面积极探索,红色成为老区最鲜亮的底色。”龙山县文旅广电局党组书记向宝凤说。在龙山县,和杨昌位一样从事红色旅游服务行业的群众有近万人,2021年以来,龙山县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红色旅游已成为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进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镇,远远便能看见贺龙元帅的铜像。1934年6月,贺龙率领红三军来到武陵山腹地的南腰界,创建革命根据地。

  时光流转,在今天的南腰界镇,“红军”是最鲜明的元素:昔日举办过会师大会的猫洞大田如今修建成红色文化广场,道路叫作“红军中街”“红军新街”,这里的医院叫作“红军医院”,这里的小学院墙上也镌刻着五角星。

  南腰界镇党委副书记罗意说,目前南腰界镇种植富硒水稻、辣椒、油茶、青花椒、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建立了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富硒稻米产业基地,成立了14个专业合作社。群众增收渠道拓宽,产业发展稳步提升,2021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00元。为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全镇建成29条“四好农村路”,完成便民路建设140公里,实现组组通畅。

  “红军的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南腰界镇红岩村村民池再军说。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村里的养殖大户,他一直向先辈们学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拼搏奋斗。

  清晨,一曲《映山红》打破了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滨江公园的宁静,不少市民在公园广场上翩翩起舞,享受美好初夏时光。

  1930年7月,红二军团在江陵县普济观正式成立,标志着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后来的粗放式发展使这片红色的土地一度陷入砂石漫天、杂破不堪状态。

  “过去长江岸边厂房林立,码头聚集,岸线资源侵蚀严重。”江陵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与林业产业股股长夏华成说,通过整治取缔七处非法码头、六处砂石料厂,拆除两家企业厂房和十多家餐馆,腾退岸线面积500多亩,才有了现在绵延十里的带状滨江公园。

  据介绍,近年来江陵县立足长江大保护,融入长江经济带。全面实施长江岸线植绿复绿和长江沿岸造林绿化,建成66公里沿江沿堤绿色走廊,如今“万里长江美在江陵”,天蓝、水碧守护着这片红色大地。

  1934年,红旗漫卷梵净山。在位于梵净山脚下的贵州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五甲村,村口一株千年柏树见证了红三军、红六军团主力在这里会师。如今,古柏已有30多米高,历经风雨而巍然矗立,引来无数游客前来瞻仰,聆听红军故事,回忆峥嵘岁月。

  “去年高速公路通到木黄镇,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达到24万人。”木黄会师纪念馆馆长冉光辉说。近年来,木黄镇加快推进红色旅游,推出“会师柏—会师广场—鱼泉河—会师纪念馆—红二、六军团政治部—会师纪念碑”“长征文化步道公园”等精品旅游线路。

  2019年4月,贵州省宣布印江县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近年来,全县发展食用菌、茶叶、精品水果、中药材几十万亩;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48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0%,成为湘鄂渝黔革命老区石漠化山区大跨步发展的缩影。

  在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苗绣已由“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贵州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创办的企业培养了1万多名绣娘,带动了28个乡镇3800名妇女就业。“我们要把苗绣传承好,让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石丽平说。

  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激励着老区人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当前,湘鄂渝黔革命老区不断打通交通掣肘、抱团发展,一大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红色热土正绘就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据新华社)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种活动迎接世界环境日

  • 印度列车脱轨相撞事故现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2023-06-05 04:05
现代科技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
2023-06-05 05: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3-06-05 04:15
提起元宇宙,大家最直观的感知,或许还是一个只能在视觉上模拟真实世界的VR眼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关键突破。
2023-06-05 04:05
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2023-06-05 04:0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06-05 04:05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