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年眼中的成都:理想与生活双向奔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四川> 要闻 > 正文

青年眼中的成都:理想与生活双向奔赴

来源:光明网2021-07-13 1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期,在由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成都等15个城市成为了2021年的新一线城市。数据显示,成都是新一线城市中除重庆外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近十年来,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89万人,是诸多新一线城市中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

  无论是曾去过成都的人和已经留下来的人,缘何都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和生活充满了期待?究其缘由,生活的便利、发展的动力、文化的魅力或许是成为国内众多青年男女向往之地的根本原因。

  融入市井生活舒适圈

  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内涵、人文底蕴,是让人爱上这座城市主要因素。近年来,成都市在老城区改造提升方面,将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最大程度上保留原著居民的生活场景和习惯,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2018年,新疆青年何玉林辞掉了“铁饭碗”,离开三尺讲台,一个人一把琴一辆摩托车,从新疆一路唱到了成都。如今,何玉林成为了玉林西路一家小酒馆的主理人。何玉林表示,在30岁的年纪开始一场理想的奔赴,或许是一场“豪赌”,但他来到了成都后发现,安逸舒适的美好人生刚刚才找到起点。

青年眼中的成都:理想与生活双向奔赴

  闲暇之余,何玉林喜欢在酒馆门口喝茶、弹琴、发呆和聊天。决定来成都之前,何玉林曾考虑去其他的城市发展,在经过多方考察了解后他发现,天府文化所蕴含的包容、开放又时尚的文化基因正好与自己的性格相匹配,在成都既能承载理想还不脱离生活,可谓两全其美。

  “成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以成片更新为主线,推动了城市功能品质综合提升。”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对成都市一环路市井生活圈项目改造时,通过坚持“点、线、面”结合,以一环路为轴,整体谋划28个重点片区,联动周边119个老旧小区、12个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实施整体打造,保护城市历史格局和街巷脉络,推动社区治理全覆盖,营造出高品质、可持续的市井生活消费场景。

  随着成都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城市在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何玉林表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成都这座城历史文化名城散发出历久弥新的文化气质,深深地吸引着众多外地来蓉的青年们落户发展。

  让青年人留下来、住得好

  对新一线城市发展来说,房价的持续稳定将是直接吸引人才的前来落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让人才留下来,得先让他们安心住下来,这点成都做到了。

  热爱短视频的95后苏野,自2014年来成都上大学后,开始融入成都、了解成都,从此让他下定决心留在成都发展。经过四年发展,苏野目前已是一家传媒公司的创始人,他所经营的公司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短视频服务商。

  苏野的创业发展速度,与成都的发展速度可谓高度同步。人口持续净流入,新经济快速增长裂变、城市发展持续规模领跑西部,古朴与时尚相结合的现代化都市,使成都经常性地占据热搜榜前列。

  不断提升市民的居住品质,成都连续出台政策“留人”的小妙招。今年以来,《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商品住房公证摇号排序选房有关规定的通知》等系列房产新政的发布,对规范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秩序,维护成都市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成都还持续推进居住品质提升,全面提高物业服务管理覆盖范围,鼓励老旧院落、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住房等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力争物业服务管理覆盖率达60%,同时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建设,提高住房建设品质。

  “这座城市处处都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气息,幸福美好生活指数持续在提升,美好生活、美好的发展前景让大家能看到更多的可能。”苏野表示,这些年也去过很多城市,但无论从居住、工作还是消费,都觉得成都的生活环境相对来讲很舒服和惬意。相比成都房价在新一线城市的排名而言,生活的幸福感会提高不少。

  青年人的理想生活圈

  住在成都高新区大源片区,工作在天府四街的新成都人严蕾,为了遍地美食的成都,去年离开了生活5年的日照,选择来到成都发展。吃不完的小吃、看不够的熊猫......这里的一切都让她无比喜欢。

  住得舒心、社区舒服、买得舒畅、质量舒美,如今正在被成都定义为城市最鲜明的竞争力。成都也以自己方式不断兑现着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以来,成都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主线,实施舒畅消费计划,在推动消费场景营造、数字经济赋能、品质消费升级方面加大力度,从扩大消费新供给、打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培育消费新品牌等方面入手,推动市民日常消费向舒畅消费转变、刚需消费向舒美品质转变。

青年眼中的成都:理想与生活双向奔赴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让自己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无限发展未来。”严蕾说,之所以选择来成都发展,除了美食美景,更看重的是成都未来的发展潜力。而且居住在成都的便利性,也让她为这座城市沉沦。以她所居住的大源片区来说,消费购物周边有伊藤、世豪广场、鹭洲里等一系列的综合体,步行去天府四街的工作地也只需十多分钟,周边医院、学校等配套也是非常的齐全,20分钟内的生活半径就是她的理想生活圈。

  此外,成都今年致力于创享15分钟幸福生活圈,围绕建设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满足居民生活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严蕾表示,在成都总有理由让你留下,可以是高性价比的房价,可以是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琳琅满目的美食和公园城市的美好景致,留在成都让美好生活多了更多想象空间。(谭维维 成都市委宣传部供图)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