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四川中江为何越来越多“返乡人”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四川 > 正文

四川中江为何越来越多“返乡人”

来源:新华社2021-02-09 11: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社成都2月8日电题:四川中江为何越来越多“返乡人”

  新华社记者高健钧、袁波

  腊月里的川中丘陵地区天气阴冷,雨后,绵延的山丘笼罩在氤氲水汽中。记者来到四川省中江县万福镇象山村,随唐朝忠沿崎岖土路上山,途中可见大片的鲜翠油菜;半山腰的平坝上,一台挖掘机正隆隆作响,填沟渠、平整土地。

  “预计到4月底,这儿的养猪场就能建好,小春种的油菜也收获了。”40岁的唐朝忠告诉记者。2020年5月,他从浙江温州回到象山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农作物,又投资500万元建这个年出栏2000余头生猪的养猪场。说起这些,唐朝忠仍心绪难平,这个看似简单的回乡发展好事儿,当初让他犹豫了很久。

  2006年,唐朝忠到温州打工,他从普通流水线工人到工头,再到自己开厂,事业风生水起。“后来雇了80多个工人,年营收有五六百万元。”唐朝忠说,“异乡的生活习惯了,家乡反倒陌生了。”

  在中江,像唐朝忠这样选择外出打拼的人很多。中江县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江是四川传统农业大县,由于地处丘陵地区,人多地少,百姓靠种粮收入低,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据中江县政府统计,近140万中江人口,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49万。

  “中江人能吃苦,许多人出去干得好,成了企业家,我们就想争取他们返乡创业,反哺家乡。”这位负责人说,为此,中江县出台鼓励土地流转、担保贷款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引才回乡。

  “象山村是名副其实的‘山’村,几乎都是山上的细碎土地,这十几年,由于没人种田,好多地都撂荒了。农业项目首先要保证土地规模,我们就先平整土地,再整体承包出去。”象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德说。2017年象山村探索整村流转模式,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和两个公司,整合流转2100余亩土地,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

  “土地可以规模流转,修路只让我们承担30%,水、电都有优惠。”唐朝忠说,这几年每次回家过年都要到村委会聊聊天,对政策了解越多,就越想回家大干一番。

  2018年底,中江县会龙镇镇长兰礼斌把青杠村赵家三兄弟也“请”回来了。在大家眼中,这三兄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的丝绸面料加工销售企业遍布江苏、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中江本来就有养蚕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养,后来出去打工的人多了,也就没什么人养了,而且土地也荒废了,让人感到特别痛心。”兰礼斌说,在这里发展养蚕基地供应原料,于公于私都是好事情。

  回到青杠村后,他们成立了本土养蚕企业四川键博蚕业有限公司,流转承包了3500多亩土地,其中包括1200亩撂荒地。如今企业覆盖4个乡镇,辐射带动5000余户1万余人加入养蚕产业增收。“考虑到村里老人比较多,我们投资的厂房都是规模化、机械化的,方便他们务工。”该企业董事长赵煜说。

  曾是贫困户的青杠村村民丁泉稳将自家3亩地全部流转给了该公司,并且开始种植桑树、在公司打工。“以前靠儿子在外打工讨生活,现在自己一年收入就有几万元。村子就得有这样的致富能人带着发展。”

  “乡村振兴不只是一句口号,是要脚踏实地加油干的。”唐朝忠说。(完)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90亿

  • 悉尼歌剧院点亮“中国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