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们:以初心之名,尽抗疫之责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他们:以初心之名,尽抗疫之责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9-02 21:21

  此轮疫情发生以来,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300余名党员干部、志愿者坚持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站一线当先锋、亮身份担好责,用实际行动践行坚持人民至上的奋斗初心。

  她:是核酸检测的调度员

  “各点位负责人:再次强调,管码、箱码一定要覆膜,防止喷洒酒精后淋湿管码、箱码,无法检测到信息;管子一定要放入密封袋密封好后再进行消杀,切记切记!”

  “@所有人,今日样本转运还是分四批进行,八点半、十点半、十二点半、结束各送一批,样本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疫情防控点位群里,马霞不时发送信息提醒工作人员注意相关事项。

  34岁的马霞是虎台街道疫情防控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辖区核酸检测点位安排台位优化、信息员转运员空气消杀员人员安排、核酸检测数据汇总统计、处理核酸检测点位随时出现的问题、解答居民来电提出的疫情防控相关问题、对接区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相关工作,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她在负责。

  “这一天,电话有几十个,每接一个电话,都需要给解答,有时候半夜,社区或居民也会打电话过来,询问一些疫情防控的问题。事儿也是一件接着一件,每天就像‘打仗似的’。”马霞面带笑容,声音有点沙哑低沉。

  她:是居民群众的守门人

  “我有高血压,波依定也吃完了,能不能请您帮再我买两盒,要5mg的。”“我腰椎受伤了,无法站立,也不能下楼做核酸了,看能不能安排上门做核酸啊!”……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很多,西宁市城西区海晏路社区党委书记张梅把群众的需求一一记录下来,然后逐一汇总,安排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落实好。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海晏路社区现有有居家隔离人员31人、独居老人6人,每家每户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尤其是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各种需求比较多,社区会根据群众需求,确保及时解决。张梅说,“我们多一分辛苦,群众健康就多一分保障,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这份付出是值得的。”

  “尽量少出门,出门要戴口罩”。“一户只准一人外出,尽量少出门啊!”,类似这样的话,张梅每天不知道要说多少遍,但她不厌其烦。在海晏路社区,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居多,楼院值守是重中之重。她每天往返于各个小区楼院值守点之间,督导检查疫情防控落实情况。“我们是老百姓‘最亲近的人’,而社区更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我们更要当好疫情防控的‘守门人’。”

  她:是后勤保障的军需官

  “新西社区,你们所需的试管900个、管码900个、咽拭子8000个、酒精 3箱、N95口罩 140个、6.5手套50双、7.0手套50双、7.5手套50双、面屏100个、175防护服50套、180防护服50套、黄色大垃圾袋3包、雨衣50件……已全部配齐,请来领取。”在虎台街道疫情防控工作群里,黄秀清认真的核实着自己发送的信息。

  已有23年工龄的黄秀清是虎台街道党政办工作人员,疫情期间他承担了虎台街道19个点位,48个采集台所有医疗物资的分配、发放工作;负责48名医护人员、48信息采集员、48消杀员、9个转运员、8个转运司机共162人的食宿、通行等事宜。

  在她的细心调配下,疫情物资在管理、申领、使用的环节上顺利运转,为奋斗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极大增强了大家抗击疫情必胜信心和决心。“希望能尽己所能,保护小家,也保护大家。”黄秀清疲倦的面容透着欣慰。

  他:是播撒微光的志愿者

  9月1日6点钟,天刚蒙蒙亮,56岁的老党员闫彪早早来到文化公园核酸检测采集点,扶起前夜被风吹倒的锥形桶,拉直绑紧警戒线,把各类标识重新复位粘贴好,将医用酒精倒进喷壶里……闫彪是海晏路社区申宝花园联合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有着34年党龄的退役军人。

  疫情发生以来,闫彪组织支部党员成立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听从社区工作安排,在核酸检测采集点搬运物资、搭建帐篷、维持秩序、帮助录入信息、解答群众疑问……处处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不论是什么工作,他都“冲锋”在最前面,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部队里有一句口号叫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当国家和社会需要我们的时候,就是展现退役军人本色的时候。党和政府有号令,我们退役老兵就要有担当!一声‘到’,一生‘到’!我们自己的阵地,我们自己来守!”他说。

  正是这些平凡的逆行者汇聚在一起,才构筑起了基层疫情防控的坚强防线。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云开雾散,烟火归来。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 通讯员徐志涛)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未来乡村

  • 世乒赛:孙颖莎女单夺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