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民网记者穆国虎、梁宏鑫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如何顺应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激发城市新活力、塑造发展新动能,让城市更宜居宜业,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网“人民建议”推出“问计一线·城市”系列调研报道,深入一线,实地探访各地的经验做法,共话城市高质量发展。
凤还桥上,市民悠闲驻足欣赏怀远夜市的灯火;正源街下穿隧道内,车流平稳穿梭无需等待;打通后的断头路金凤五路,附近小区居民开车不到10分钟就能到六盘山路……
如今的宁夏银川,天桥、立体交通设施越来越多,不少断头路被打通,老百姓出行越来越顺畅。
三年前,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正源街早晚高峰堵到心碎”“学校门口过街太难了”“金凤五路啥时候能通车”的吐槽屡见不鲜;如今,这样的留言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件件如何让银川越来越好的人民建议。
从堵到畅,银川用了三年时间。这座城市凭什么破解了长期困扰市民的交通难题?期间经历了怎样的攻坚?背后又藏着哪些疏堵“秘籍”?和记者一起走进银川,寻找答案。
送娃上学路如何从“匆匆忙忙”“中度拥堵”到“从从容容”“基本畅通”?
“以前正源街与宝湖路交叉口,3个灯时都过不去,现在1个灯时就能走!”家住银川市金凤区的罗先生至今记得2023年道路改造前的情景:送孩子上学在路上耗时近1小时。
正源街与宝湖路路口附近有两所中学,早高峰与送学生车流重叠,加上地面车道规划不足,常年处于“中度拥堵”状态,是市民吐槽的“重灾区”。
银川市委、市政府紧盯这一民生痛点,启动了正源街与宝湖路立体交通工程,用“下穿隧道+地面扩容”的方案破局,不仅新建3条左转专用道分流车流,还将信号周期从160秒压缩至100秒,从“空间”和“时间”两端同步提效。
改造后的正源街与宝湖路路口,通行效率显著提高,通行能力提升34%,排队等待时间从66秒降至30秒,拥堵等级变为“基本畅通”。如今,罗先生送小儿子上学,路上的通勤时间至少缩短20分钟,“比以前从容多了”。
如果说正源街的改造是“点上破局”,那么贺兰山路的升级则是“线上提效”。作为贯穿银川城区东西方向的主干道,银川市聚焦贺兰山路的“快行系统”优化,建设贺兰山路与民族街立体交通网、新增道路两侧的公交专用道、打造信号“绿波带”,让城市公交高峰通行速度提升至20公里/小时。市民马永良时常能体验到“一路绿灯”的畅快:“从西夏区的宁夏大学到兴庆区的众一物流园,赶上早高峰也不会拥堵。”
截至2025年,银川已建成正源街、贺兰山路等多个立体交通节点,优化调整565个路口的信号方案、排查治理交通组织不科学、不合理的路段212处,城市高峰期机动车平均速度提升至37.06公里/小时,拥堵指数同比下降4.54%,在全国四类城市中稳稳占据“A+”行列。
从断头路到“民生路”,银川“城市病”如何“治愈”?
“楼下就是典农河,却走不到跟前。”家住银川市金凤区的韩女士说起家门口以前的断头路,仍满是不解与无奈。曾经,这条阻隔她“推窗见景、出门见路”的土路,是周边居民共同的困扰。
金凤五路位于银川市宝湖路以南、六盘山路以北,西起正源街、向东跨唐徕渠、凤凰街与治平路、民族街顺接,全长2846米。金凤五路的建成,在金凤区南部宝湖路、六盘山路之间增加了一条东西向道路,带动宝湖路与凤凰街、正源街与六盘山路等3个路口从中度拥堵变为轻度拥堵和基本畅通,正源街、宝湖路、凤凰街、六盘山路等4条主干道通行能力提高约20%,交通拥堵缓解约8%。
在银川,打通断头路不是“个案攻坚”,而是“系统作战”。过去三年,银川将断头路治理作为疏堵“先手棋”,累计打通金凤五路、西夏教育小镇周边等60条断头路,新增道路32.38公里,进一步提升主干道通行效率。如:银川火车站北侧通道贯通后,提升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宝湖路(亲水街—正源街)由双向6车道扩宽至7车道,通行能力提升17%;尹家渠街(大连路—悦园路)由双向4车道扩宽至6车道,通行能力提升30%,有效提升道路空间利用效率。
“以前接送孩子要绕3公里,现在校门口就是斑马线,过马路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西夏区教育小镇断头路打通后,文萃小学学生家长张女士说。
如果说断头路打通是“地面联通”,那么过街天桥建设就是“空中分流”。“凤还桥天桥通车那天,我特意带着孩子去观看通车仪式。”家住西夏区的杨女士,见证了这座宁夏首座环形过街天桥如何改变“过街难”。
怀远路与文萃街路口,一边是高校师生,一边是怀远夜市人流,每天下午至深夜,人车混行常导致交通瘫痪,安全隐患突出。
2021年初,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建议修建天桥。银川市听取建议,计划建设“环形”天桥。这座天桥2021年9月开工、2022年4月投用,建成后,不仅实现人车分流,人行上桥率超70%,还同步优化了道路标线、增设了非机动车过街标线,昔日“一锅粥”的路口成了融合商业、旅游、文化功能的城市新地标。
三年间,银川在学校、医院、步行街、综合交通枢纽等人车干扰严重的路口建设8座人行过街天桥、4座人行通道,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体验,精准缓解“城市病”。
从“吐槽”到“点赞”,银川怎么做到的?
从立体交通到打通断头路,从过街天桥到慢行系统升级,银川交通疏堵的每一步,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原则,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当作“工作清单”,用实干回应群众的期待。
在政策层面,银川以“6+N”工程为总抓手,构建起“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疏堵体系。“6”指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快速化改造工程、银川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等6项重点工程,“N”指拟采取工程措施或管理措施的动态调整项目。比如,收到网友关于“学校门口过街难”的留言后,迅速将校园周边天桥建设纳入计划;针对商圈拥堵,同步推进天桥与交通标线优化,实现“一堵点一方案”。
在民生配套方面,银川不仅聚焦“通车”,更关注“宜居”。66公里慢行绿道串联起了“15分钟生活圈”,5000辆共享电单车覆盖社区角落,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慢行系统的升级,让绿色出行成为新风尚,不少群众的通勤方式已从开车改为“公交+骑行”。“现在骑5分钟自行车到公交站,再坐公交30分钟就到单位,比开车还快!”市民王今龙说。
据统计,银川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从33%提升至37%,参与绿色出行比例达64%,在银川,“步行有温度、骑行有风景”成了现实。
如今的银川,正以更畅通的路网、更暖心的服务,持续书写民生答卷。未来,银川将继续以群众的呼声为出发点,织密畅通路网、优化出行体验,让群众的每一次出行都能畅通无阻。
记者手记
走在银川的街头,昔日遭到网友吐槽的“重灾区”已是一条条畅通的大道。正源街、贺兰山路、怀远夜市等地的变化有目共睹。
三年攻坚,银川并没有“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施策:点上改造拥堵路口,线上优化主干道效率,系统打通断头路、搭建过街设施。更可贵的是,银川城市治理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留言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工作清单”,让交通疏堵既见速度更见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