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4日,记者从宁夏银川市获悉, “十四五”以来,银川市统筹谋划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下互动、部门联动、机制牵动,聚力抓好“规定动作”、巩固提升“特色动作”、拓展深化“创新动作”,因地制宜谋划130项特色改革,制定出台165项改革政策制度,细化建立375项改革任务清单,创新建立“520”推进落实机制,构建起了改革系统集成“一张图”、责任靠实“一条链”。
五年来,银川市100余项试点开花结果,60余项标志性改革在全国全区首创,“多权融合”厚植绿色发展等4项试点入选中国改革地方典型案例,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国有土地试点改革等15项改革经验被自治区肯定推广,为全区改革工作闯出经验、作出示范。
“六权”改革是银川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基础性机制创新。银川市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1+37”制度框架体系,上线运行“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有的放矢推进“多权融合”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向更宽领域拓展,在全区率先开展新建项目排污权有偿取得,VOCs排污权交易领跑中西部地区,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通道在全国率先打通并实现交易,再生水等15个产品交易额近43亿元。
蒙牛全球液态奶首座“灯塔工厂”落户银川;中环光伏、隆基硅等龙头企业G12、M10大尺寸硅单晶制备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北方高科重结晶碳化硅粉体生产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核心技术突破带动效益提升……“十四五”时期,银川市突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牵住“牛鼻子”、抓住“关键点”,高效实施一批具有整体带动效应、突破引领效应、创新示范效应的关键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强、活力更足。
银川市坚持以改革兴产,加快构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壮大领先、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新”产业蓬勃发展,“三都五基地”积厚成势,“两地五中心”多点开花,现代都市农业提质创优,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200亿元。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创新构建“1+5”运营体系,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情况位居全区五市第一,坚持以改革破解国企资源“闲置魔咒”,高效盘活氨纶项目等18亿元闲置资产,“压减瘦身”“资产盘活”经验被国务院国资委肯定推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