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谁说一座城市不能有两种野心?
银川市唐徕渠两侧的老城和新城,呈现出城市发展的两种现实:一面是钢铁森林、刺破云层的现代视野,一面是古街旧巷、市井烟火流淌的旧日心跳。
新旧之间,此涨彼涨,余韵悠长。
这些年,银川的城市中轴线不断西移北上,沿新华路、解放路、北京路、贺兰山路一路向北,由中山街、进宁街、正源街、亲水街一路西进。站在正源街和北京路的交叉路口,会有一种跨界的错觉。西侧,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楼宇经济、商贸经济的活跃,诉说着一座城市的日新月异。东侧,是另一种城市,苍老的、凝滞的、黯淡的……仿佛时光在这里停下脚步。看着对面呼啸的、蓬勃的那种“新”,“苍老”的东侧,是否有一种反向的压力?
(一)
银川市兴庆区政府的办公室窗外,正对着一片老旧小区。每天一抬眼,就会看到那片刺目的灰。“这5栋楼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已经有40多年了。”在周边渐次更新过的城市里,这几幢旧建筑是突兀的存在,老城的一位干部说,“每天看着这片旧楼,也是一种提醒——还有很多工作未完成。”
2024年2月7日傍晚,银川市委常委、兴庆区委书记苏焕喜到岗的第一站,来到海宝公园,在刻有银川建城史的石碑前,了解老城的历史和由来。凛冽的冬日,城市的灰度和暗夜凝固在北塔湖的冰面之下,看着石碑上斑驳的刻字,苏焕喜轻轻念了两遍:老城、老城。
老城,是整座城市的“子宫”,是所有梦出发的原点。当城市还没有长大之前,老城是全部的城市,这里曾浓缩了所有的爱与盼、梦与暖。曾经在仙鹤楼上班的老银川人李燕记得羊肉街口的烟火气、南门广场的嘈杂声,“南来北往的,叫买叫卖的,特别热闹。咱老百姓的生活,就得有一种喧腾劲”。
老城,是很多人来银川创业就业的第一站。“17年前来银川上班,在中心巷附近租房子住。那会儿老城最热闹,新华街那片儿、步行街上总是熙熙攘攘。”银川市民侯婷婷回忆说。
很多年后,已经搬到银川市金凤区居住的侯婷婷再回到中心巷附近。“感觉老城灰扑扑的,人也灰扑扑的。”侯婷婷疑惑,“老城真的老了吗?”
(二)
“年迈”的银川老城集中了宁夏面积最大的老旧建筑群——
建成时间超过20年的“高龄”小区有857个,城中村有10个。地下管网带病运行,过流能力不足、跑冒滴漏。居住配套失养失修,运行15年以上的电梯有672部,安全隐患突出。
一座城市,如同一个庞大的生命体,燃气、供水、供气、电网等基础设施,是城市的“器官”和“血管”。只有每处器官、每根血管健康运行,才能筑起整座城市的生命韧性,守护每个个体的幸福与安全。
城市更新,绝非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一场精密诊断的系统工程。银川市兴庆区设置“60+8+8+10”的复合型体检指标体系,对61平方公里建成区全覆盖体检,给“住房—小区—街区—城区”做四维影像扫描,摸清家底,找准病灶,精准施策。
体检结束后,改造从“病灶”的深处开始。北塔三四六队是个突破口,那里房子旧、人口杂、隐患多,“藏”在褶皱里的街巷,有城市进化的另一面:楼道暗沉残破,扶手锈迹斑斑,洗菜池靠青砖加固,楼梯间堆着旧纸板、破煤炉,那是老旧小区的内在肌底。
“去了很多趟,每次都是直接敲门,面对面跟老百姓聊天、唠嗑。”兴庆区住建局负责人说,“第一次去,就被老百姓的话噎住了。”
有的群众问:“你拆了我的,多会儿让我们搬回来呢?”有的群众说:“改造别整那些没用的,能不能给老楼加个电梯?”
还有的群众说:“我们在这住了半辈子,一直等着、盼着,这回终于改到家门口了。”
山积九仞、路转千盘,扎根人民就有行进的踏实感、发展的确定性。推进城市焕新没什么巧招妙招,靠的是笨办法——“多转多听多问,老百姓让你干的,你不干是懒政;老百姓不需要的你干了,那是瞎折腾。就是老百姓想啥事,咱就办啥事,不要取巧。”
从征集群众意愿、签订搬迁协议,到土地清理收储、制定开发可研规划,2024年9月集中开工。经过一年多建设,8栋住宅楼全部封顶,预计明年年底回迁新居,让老百姓的“一言一句”化作城市更新的“一砖一瓦”。
目前,整个银川老城已经完成601个老旧小区改造,2000年前建成的“高龄”小区实现全覆盖。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累计签约1767户,安置区建设正逐步有序推进。6个片区14个危旧房改造项目已获国家批准,明年集中实施。
今年68岁的史连锁在银川老城生活了一辈子,从西塔的老平房到高台寺安置小区,再到景墨家园。“一辈子没挪窝,一直在老城。”史连锁说,“这几年,老城变化大,越老越有味道。”
(三)
城市的记忆,总与独特的味道相连。
老城的沙湖宾馆承载着很多银川人的共同回忆。早餐买一个沙湖大馒头、一小瓶油泼辣子,日子是平淡悠长的烟火气。2023年,经营了25年的沙湖宾馆谢幕。关闭的老建筑开启了记忆的旧闸门,很多网友提到沙湖宾馆的大馒头、沙湖大鱼头,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怀。丢失的记忆能找回来吗?
改造,有破旧立新、车水马龙的“宏大叙事”,也有一砖一瓦、一巷一街的工笔作画。无论是覆盖61平方公里的全面体检,还是创新模式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抑或将城市痛点转化为幸福亮点……银川老城用“一针一线”的城市焕新,慢慢修、细细改,留住烟火气,重新织就这座城市的品质与活力。
对老城居民来说,城市是身边熟悉的一切,是家门口的早市、常去的理发店、附近的小餐馆,也是老街巷、老邻居、老味道。这几天,细心的市民发现沙湖宾馆正在装修改造,承接改造的项目负责人赵兴强说:“群众呼声很高,都希望能留住老银川人的早餐记忆。我们这次改造完整保留并重装了一楼的早餐店,希望能重启那口熟悉的老城味道。”
银川市丽景北街一幢白色楼栋里,血液透析机发出规律的嗡鸣。这个设有80个透析单元的医疗场所,曾是一处闲置了8年的建筑——一家濒临倒闭的火锅店。“我们接手后,用了半年时间装修改造,今年2月正式接诊。”银川肾康血液透析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少华边走边介绍,走廊两侧的紫外线消毒灯每2小时自动启动一次,透析用水处理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
闲置房屋盘活,破解了资源错位、空间错位等难题。曾在三甲医院肾病科工作的中心副主任医师田大成认为,这种模式具有示范意义:“利用闲置房屋改造成医疗场所,既能降低运营成本,又能填补社区医疗空白。”
通过技术赋能、场景重构和生态重塑,老城21处旧的厂房楼宇被激活,由闲置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更多低效用地和闲置资源焕发新生。
城市,是一个会呼吸的有机生命体。这个有机的生命体内部,有孩童的欢笑、上班族的奋斗、广场舞大妈的闲适、银发老人的康养。生命的脉动,在亦古亦新的街巷里,在留存记忆味道的老店里,在步行街流淌的光阴里,在海宝福灯会璀璨的星光里。老城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看得见”的外在容貌上,更体现在“看不见”的精神内核里,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每个人都能在城市里找到自洽的小幸福。
在“十四五”决胜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历史节点,面对“逝者如斯夫”的自然时间,面对“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的历史时间,面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乡村振兴的全新考题,老城的未来还有更多希冀,等待时间的落笔。
老城不老,宛若新生。
作者:宁夏日报记者 李东梅 王 猛 白 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