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陈育宁教授的新著《一个基本的历史视角——中华民族历史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由上海三联书店正式出版。该书凝聚了作者四十余年来在民族历史研究领域的持续探索与理论思考,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内在逻辑。
陈育宁,196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大学毕业后曾在内蒙古、宁夏党政部门、社科研究单位工作,退休前任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为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席专家。
陈育宁教授自1980年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开启民族史研究以来,虽历经工作岗位多次变动,却始终未中断对民族历史文化及民族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他在自序中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从最初熟悉史料、厘清“是什么”,逐渐走向探究“为什么”,进而认识到各民族在历史上虽存在诸多差异,却在“打打和和”中形成了“打不散、离不开、相依相存”的格局,最终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整体。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作者2006年出版的《民族史学概论》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理论认识重新改写的慕课讲义;下篇《历史观与共同体》则汇集了作者近年围绕中华民族历史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撰写的论文、讲稿和发言,部分内容曾在报刊发表。
陈育宁的学术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他在自序中详细回顾了影响其研究的两个重要理论突破:一是1981年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学者们提出的“内聚力”概念;二是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此基础上,他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该成果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等重要论述的提出,陈育宁的研究进入新阶段。他将自己的研究主线概括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并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历史观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观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是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任务。”
尽管已退休,陈育宁仍受聘于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并担任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席专家,持续从事研究、教学与学术活动。他认为,研究成果要“接地气”,要“结合历史实际、地方实际,让研究成果走出学术殿堂,走向社会”,使各族群众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我们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共识。
《一个基本的历史视角——中华民族历史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出版,不仅是对陈育宁教授学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中国民族史学理论发展的一个生动见证,为理解和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