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深层逻辑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深层逻辑

来源:新华瞭望2025-09-26 20:21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把优质文化资源持续、精准、高效地输送到基层,既是供给方式的升级和资源空间的转移,也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它把文化从“送下去”的外生变量转变为“长出来”的内生机制。这一过程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注重文化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通过制度保障与数字赋能,让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持续生长,形成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格局。

  文化价值普惠:以文化赋能重构基层治理的价值闭环

  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不是简单的福利配给,是通过制度化的资源直达,把原本集中于城市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农村等基层的群众可及、可感、可再创造的资源,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再生产——既将文化权利转化为普惠性的治理价值,又通过基层实践反哺治理体系的完善,形成“价值赋予—实践落地—意义强化”的闭环。

  从权利价值看,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一战略直指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资源下沉消除文化服务的层级壁垒,让全体人民在文化享有上实现均等化。

宁夏首届非遗展演进社区

  从治理价值看,它丰富了基层治理的内涵: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机制,将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凝聚共识的治理工具。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复杂背景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通过系统化的供给设计,将主流价值、红色基因、文化根脉有机融入基层文化生活,既抵御了低俗文化、错误思潮的渗透侵蚀,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凝聚思想共识,使基层文化阵地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文化资源转化:以资源流动激活基层发展动能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其关键是实现多方协同,推动文化与教育、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深度融合,释放文化的经济社会价值,成为撬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

  资源下沉的过程也是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拓展文化市场边界、改变受众行为方式的过程。通过政策引导与模式创新,将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符合基层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不仅能拉动文化消费升级,更能推动文化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为基层经济注入新动能。

  从双向建构看,它激活基层本土文化的再生产,将民间智慧、地方知识通过资源积淀提炼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文化振兴等为抓手的国家叙事,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反哺,使文化再生产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国家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价值共创”,最终转化为基层发展的动能。

  文化代际传递与创新发展:以传承创新推动文化的时代性延续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传统活化”实现文化的代际传递与创新发展,构建“传承—转化—创新”的再生产链条,让文化根脉在基层延续并焕发新的时代价值。

  从传统转化看,它为文化传承提供再生产路径:通过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赋能,使文物、技艺、典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进入基层生活,在创新转化中与当代价值契合,让文化根脉在基层完成“从过去到现在”的再生产。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复制,而是通过现代技术赋能与表达方式创新,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衔接、与现代价值相契合,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文化根脉在基层得以延续,使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具备时代性。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深层逻辑,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对文化权利普惠、文化资源转化、文化认同建构等命题的系统回应。它呈现为一种“价值—效益—传播”同频共振的现代文化治理形态,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转化为可感知、可衡量、可持续的现代治理形态。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EH234。(宁夏文化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崔娜)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