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贺兰山深处的石炭井又热闹起来了。过去,这里挤满了上下班的矿工,如今,这里的主角变成了来自各地的艺术生、影视剧组和游客。
石炭井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曾经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和“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为宁夏乃至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煤矿关停,数以万计的工人迁离,这里一度陷入沉寂。
转机来自生态修复与创意转型。近年来,通过生态系统整治修复,石炭井逐渐从“黑山”变“绿山”,更依托丰富的工业遗址和贺兰山的独特风貌,积极发展影视拍摄和文化旅游产业。《万里归途》《山海情》《风中的火焰》《大风杀》等40多部影视作品先后在此取景。石炭井小镇围绕“怀旧、生态、红色、文旅、影视”等主题,打造研学旅游品牌,成为热门的目的地,每年吸引各地机关、企业及院校团队2万余人次。从小在石炭井生活的葛义红说:“今年我们常住人口增加到200多人了,好多以前搬出去的,现在都想回来。”
位于大武口区工人西街1号的原洗煤厂,也焕发了新生。这座始建于1960年、曾经西北最大的焦煤洗选企业,在停产闲置后并没有被遗忘。2019年,政府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对其改造提升,如今已成为融合历史、科普、文化与体验的工业遗址公园。
园区内现有大武口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宁夏工业纪念馆、铁路科普广场、大洗美术馆、贺兰山陶瓷艺术馆、数字非遗馆、城市书房等多功能场馆,集教育、思想、科学与艺术于一体,成为了文艺青年前来打卡的新地标。
据了解,目前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日均接待游客超过200人,在音乐节等大型活动期间,单日最高接待量可达到3万人次。团队游客以党建团建、主题教育、研学旅行、科普教育及外地旅游团为主。
从矿区到景区、从工厂到展馆、从生产场景到生活新空间,石嘴山以创新和传承回应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对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它不仅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更成为宁夏独具工业气质和人文温度的文旅新名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通讯员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