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由宁夏美术馆(宁夏书画院)主办的“黄土是我的气质——‘厚土油画会’与宁夏当代油画作品展”在宁夏美术馆5、7、10号展厅展出。以“厚土油画会”为叙事原点,展览串联起宁夏油画从萌芽期到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彰显地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层生命力。
本次展览以“厚土油画会”为切入点,构建起三重叙事维度。第一部分通过80年代的文献资料、代表作品以及场景复原,重现“厚土油画会”及其首次展览的历史原貌,让观众直观感受当时的艺术氛围与创作热情;第二部分聚焦艺术教育与个体发展脉络,深入剖析画会形成的原因,并追溯核心成员的艺术成长轨迹,揭示艺术传承与个人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三部分将视野拓展至近四十年来宁夏油画创作的全景,力求全面、真实地展现宁夏当代油画创作的多元风格与丰富成果。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叙事中,宁夏曾是相对陌生的地理坐标,而“厚土油画会”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沉寂。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凭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为宁夏美术带来新的活力与变革。策展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这段被尘封的艺术历史重见天日,为观众和艺术家提供新的思考与观察角度。
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每一份文献,都是宁夏美术发展的真实记录。任振江的《喊叫水》以拼贴的手法表现了宁夏人民与严酷的自然条件斗争的历史,是将现代艺术语言与西北地区的历史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探索,体现出艺术家对乡土的真挚情感。王印泉的《框架》《家》等作品,展现了他在不同时期对艺术的探索与思考,反映出时代变迁在艺术家创作中的印记。张键的《解放车》《民宅》从独特视角描绘时代发展,以艺术形式记录社会变革。孙立人的《窥》《惊恐》等作品风格独特,呈现出对艺术的独特感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杨占河布面油画作品《生灵》)
除“厚土油画会”成员的作品外,展览还汇聚了18位宁夏当代油画艺术家的32件(组)佳作。杨永仁《远去的烽火台》《消失的风景之三》描绘出宁夏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痕迹,展现出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张岩的作品《大英雄》《十面埋伏》以皮影戏为创作根基,将地域文化与艺术创作巧妙融合,展现出宁夏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文化底蕴。孙全义的《葵海晨曦》和《葵海吟天》,传达着人与自然之间复杂情感以及他对大自然和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文化的真挚热爱;张金凤的《黄河岸边》,以大胆的色彩和细腻的视角,朴实地倾诉着西北的风土人情和故事;李晓春的《塬上活之一》、曹自杰的《远山》、付世文的《杏花开》以及马桦的《土生土长》,均以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与思考。这些艺术家来自不同年代,他们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宁夏当代油画的丰富景观,体现了宁夏油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宁夏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
(李奕梁布面油画作品《路过风》)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本次展览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梳理,为宁夏美术发展提供全新的观察视角与思考维度,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展览将持续到7月20日。(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通讯员 马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