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宁夏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多家媒体到现场采访宁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全过程,并就当下热点问题和代表们交流。
宁夏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现场 左鸣远摄
宁夏是我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将绿色能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下一步还有哪些关键举措?
面对媒体记者的提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陈春平代表说,目前,宁夏新能源装机41.3GW、占比达55%,开发强度全国首位。宁夏清洁能源产业已形成从“零件”到“整机”、“原料”到“组件”、从“制备”到“应用”的风光储氢产业链,正在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创新建设绿电园区,变绿电为绿能、绿算、绿色制造,算力产业率先实现100%绿电,其他产业绿电占比超过40%、明年将达到60%。
陈春平代表说,宁夏注重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6%以上,稳居全国前列。去年,新型储能规模达到472万千瓦、居全国第5,宁夏至浙江、山东两条通道外送绿电225亿度、增长64%,形成集约利用“宁夏样板”。宁夏创新推广农光互补、草光互补等模式,沙戈荒光伏大基地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高到25%、局部超过40%。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宁夏“十四五”前四年能耗累计下降12.2%以上,“纯绿电小镇”、光伏治沙、新能源示范区建设等一批经验被联合国和国家部委交流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高水平推进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新能源倍增工程,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探索创建零碳、低碳园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陈春平代表表示。
素有“西部宝地”“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未来如何真正把文旅产业打造为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
“我们将提升文旅融合层次、丰富文旅消费业态、激活文旅创新动能,让中卫文旅能够入眼又入心,‘叫好’又‘叫座’,用游客的‘好口碑’赢得文旅的‘金招牌’。”来自“沙漠水城”宁夏中卫的中卫市长马洪海代表说。
马洪海代表表示,将坚持以“旅游泛在化”理念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文旅资源,以“产业地标化”优化布局重点项目、产品研发等旅游结构,将景点景区、自然公园等“串珠成链”,打造全域联动、四季皆宜、富有特色的中卫文旅名片。突出黄河、沙漠、星空等主题,做优红色文化、黄河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星星故乡等优势品牌,做强星空旅游、沙漠体育、冰雪运动等特色业态,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运营好国内外旅游客源圈,举办沙漠星空半程马拉松等文旅活动,借助重大节会赛事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力推介中卫文旅资源、文旅路线、文旅产品,提升中卫文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宁夏如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我所在的吴忠市,回族人口占比非常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各项工作的主线,更是各族群众的生命线。我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四项工程’,持续开展‘百场万人’大宣讲和‘薪火相传’、‘兰花芬芳’等特色活动,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纽带更加牢固。”宁夏吴忠市委书记王学军代表说。
王学军代表告诉记者,吴忠市积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连续41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建设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和谐家园。比如,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连续20年举办“社区邻居节”“千家宴”,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青铜峡市聚焦来自不同省区的苗族、彝族、布依族等万余名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倾心打造“异地有家”服务站,形成“小聚居、大杂居”融居环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融入、有发展,走出了一条各族群众互嵌共融新路径。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