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来源:宁夏日报2024-11-08 10:35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一张报纸75年的风华里,闪动着一代代报人的芳华;一张报纸75年的风雨兼程里,珍藏着一代代报人的勇往直前;一张报纸75年的与时代同行,跳跃着一代代报人的劲笔书风云。

  今天,我们站在《宁夏日报》的历史时光里,看见了他们——老记者、老编辑、老校对、老发行员、老印刷工人、老通讯员、老朋友等,他们曾经在这里挥洒智慧和汗水,他们曾经在这里用笔尖与镜头记录时代,他们曾经在这里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与梦想同行,为时代而歌,他们把自己的芳华深深嵌进这张报纸的风华里,把自己的勇往直前深深嵌进这张报纸的风雨兼程里,把自己的劲笔疾书深深嵌进这张报纸的与时代同行里。

  今天,正值第25个记者节,我们站在《宁夏日报》的历史时光里,看见了他们,让我们一起听一听他们与《宁夏日报》的故事,踔厉奋发再启程,书写建设美丽新宁夏的篇章。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杨兆海:唯有热爱抵山海

  人物档案

  杨兆海,高级记者。曾任宁夏日报社总编辑、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自治区政协常委兼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宁夏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他的故事

  初中毕业,杨兆海进入煤矿工作,因为热爱写作、报纸上常见“豆腐块”,他被选为宣传干事;在煤矿宣传岗位,因为向报纸、广播投稿量大、稿件质量高,他成为小有名气的通讯员,采写的稿件频频登上省级党报头版头条,引起报社领导的注意。

  一纸调令,在煤矿“采掘”新闻的小伙子进入宁夏日报社,正式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杨兆海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人生跨越,但他并未自满,不断钻研新闻业务、踏遍宁夏山川,脚下沾满泥土,心中充盈热爱。在精进业务的同时,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并获得专科学历。

  边学边干,再干再学,从编采岗干到管理岗,直至宁夏日报社总编辑。从一名煤矿工人成长为省级党报总编辑,回首32年的新闻路,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一次次实现突破?杨兆海将缘由归结于热爱。杨兆海求贤若渴,到各知名高校招聘人才,从五湖四海汇入宁报的年轻人如今已成长为报社的中坚力量。

  他对我们说

  人生无惧岁月长,唯有热爱抵山海。(宁夏日报记者 秦磊 马楠 文/图)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武立真:新闻活鱼在一线

人物档案

  武立真,高级编辑。她当过工人,做过宣传兵。退役后被分配至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后又调入宁夏日报社工作,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

  她的故事

  “1992年,宁夏日报要创办《西部周末》周刊,我也因此来到宁夏日报社。”武立真回忆,那时她负责《生活舞台》版面。武立真擅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发现和挖掘新闻,采写的版面一经推出,反响很好。长篇通讯《迎接生命的人》的线索便是来源于她和同学的闲聊。稿件刊发后,从上海来宁夏扎根数十年,成为宁夏卫生医疗史上拓荒者的陈士杰从此广为人知。

  不论是《披肝沥胆荐轩辕》的何凤祖、《最是高原厚土情》的陈峰涛,还是《红烛尽燃照人寰》的景崇灿、《心路光明耀九州》的盲人王结……武立真的一篇篇报道,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发现这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作为记者,不仅要作为‘百灵鸟’歌颂真善美,更要成为‘啄木鸟’做好舆论监督。”她的报道,让外来务工农民获得赔偿,让流浪群体得到相关部门关注,甚至一些部门负责人因懒政而被追责……

  她对我们说

  新闻是跑出来的,不要想着走捷径。这是一份非常光荣的事业,要始终记住这份责任使命。(宁夏日报记者 张唯 白茹 文/图)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徐东魁:字斟句酌践诺言

人物档案

  徐东魁,高级编辑。先后担任《小龙人报》负责人、《税务周刊》和总编室副主任、宁夏新闻网副总编辑等。

  他的故事

  1985年,宁夏日报社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名编辑记者。带着对《宁夏日报》的向往,当时在银川市银河仪表厂工作的徐东魁通过报考进了报社,一年多后调入总编室。

  “三进总编室”的徐东魁上了22年夜班。

  1992年,《宁夏日报》创办周末版,徐东魁被调入西部周末编辑部。1996年,徐东魁离开“夜猫子”岗位,先后到《小龙人报》《税务周刊》任职。2000年,徐东魁竞聘为总编室副主任。恰逢《宁夏日报》改革,版面改革是重中之重。“我跟同事们讨论、碰撞,力求在版面上蹚一条具有宁夏日报独有风格的路子。”徐东魁说。

  2013年起,徐东魁先后到自治区信访局挂职,在宁夏新闻网担任副总编辑,在新闻研究部运营公众号……直到2019年,“三进总编室”成为审读。“和同事们字斟句酌,一起为起个好标题而高兴,我感到特别快乐。”

  他对我们说

  板凳坐得十年冷。我用上万块版面践行了这“七字诺言”。(宁夏日报记者 杨超)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王庆同:脚底板下出新闻

人物档案

  王庆同,祖籍浙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宁夏日报社工商部编辑、记者。1966年至1983年在盐池劳动、工作,后任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

  他的故事

  1958年8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王庆同来到宁夏日报社工商部工作。“《宁夏日报》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起点,也为我后来的教学积累了新闻实践经验,是我锻炼和工作的摇篮。”王庆同回忆,那时下乡次数很多,“那时的敞篷卡车,乘客坐在自己的包上,靠两边车帮坐两排,车厢中间再背靠背坐两排。我到隆德时坐在卡车尾部,被‘黄龙’(车轮扬起的浮土)弄得灰头土脑,下车时只有两只眼睛没有土,鼻涕眼泪混合成土蛋蛋挂在鼻孔下面。”

  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十几次往返固原各县,撰写了《钳工沙治华以支援农业为己任》《蒿店见闻》《南河滩头》等引起社会反响的新闻作品。

  “沉浸式的采访需要生动细节,我们要与被采访者打成一片,才能捕捉鲜活事例。”1962年8月,王庆同随海原农具厂修配小组下乡,工人师傅修农具时,王庆同递工具配件,顺便采访农民、生产队队长,最终写成稿件《更好地支援农业——随修配工人下乡的日记》,在《宁夏日报》二版连载两天,引起巨大反响。

  他对我们说

  新闻采访需要系统深入式、沉浸式采访,走近群众、贴近群众,才能获取生动的新闻线索。(宁夏日报记者 赵磊 左鸣远文/图)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王兰花:赠人玫瑰手留香

人物档案

  王兰花,现任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王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会长。把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毕生事业,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

  她的故事

  在吴忠市,王兰花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2004年,从社区居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休的王兰花,本可以安享晚年退休生活,但她却闲不下来。2005年,她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成立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并积极参与社区矛盾调解工作,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贴心人”和“活雷锋”。后来,媒体发现了这朵绽放在民间的“兰花”,让王兰花从社区走向大众视野。

  《宁夏日报》深入挖掘她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王兰花和她的热心小组所做的点滴。多年来,《宁夏日报》见证了王兰花公益事业的发展壮大,王兰花也为《宁夏日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内容。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兰花芬芳”志愿服务品牌,已成为利通区乃至宁夏一个响当当的志愿服务品牌。

  她对我们说

  希望《宁夏日报》一直为大家带来温暖和力量,能影响更多人,让社会更加美好!(宁夏日报记者 徐琳 乔新宇 文/图)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沈建设:躬身实践出真知

人物档案

  沈建设,先后在原银川郊区广播站、金凤区新闻中心等单位工作,多次被评为宁夏日报优秀通讯员。

  他的故事

  1982年,沈建设高中毕业,进入原银川郊区广播站工作。1985年进入电大学习新闻专业,1988年到宁夏日报社实习。

  “我当时找到宁夏日报驻吴忠记者站站长樊学宏老师,他给我介绍了一下吴忠站的情况,第二天就安排我跟张大文老师去盐池县驻站实习。”最让沈建设印象深刻的是“两难”:一是出行难,到盐池乡下采访骑的是宣传部调配的“电驴子”,道路崎岖,大风扬沙,一天下来灰头土脸,浑身被颠得要散了架;二是查资料难,准备工作往往要投入不少时间精力。

  “大文老师对我的指导特别细致,一旦发现问题,就会掰开揉碎了给我讲。”沈建设说,当时张大文老师还经常接待通讯员,帮他们改稿子。“能成为宁夏日报通讯员,大家感到特别光荣。”沈建设说,这次实习经历让他近距离感受到宁夏日报记者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实习结束回到工作岗位,沈建设坚持向宁夏日报投稿,并组织各媒体记者在金凤区开展采访,推出了《坐火车上班的村支书》等重磅报道。明年,沈建设将迎来退休生活。他说,人离情不离,他会永远珍惜与宁夏日报结下的深厚情谊。

  他对我们说

  期待年轻记者紧跟时代步伐,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的鲜活报道。(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闻海霞)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董英战:咬文嚼字见真功

人物档案

  董英战,1970年参加工作,1985年任宁夏日报社总编室校对科科长。2003年被中国记协授予“全国十佳校对”称号。退休后参与编纂出版《西部拓荒》等十余部书籍。

  他的故事

  董英战退休已11年,但仍保持着每天给《宁夏日报》找错的习惯。

  “现在报纸出错率很低,工作环境及校对设备也都比我那个时候先进多啦。”

  28年间,董英战始终坚守在校对岗位。每晚8时是到岗时间,但董英战总是提前半小时坐在校对室:“人等稿子可以,稿子等人那可不行。”

  20世纪80年代,稿件上附有发稿单,记者、编辑、签发主任、校对各个校次都有签名。面对这样的“大花脸”稿件,校对是最后一个关卡,纠错的责任也更为重大。“记者采写的稿件涉及各个领域,校对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校对水平,不至于在问题和差错面前视而不见。”董英战说,从记者的稿件进入编辑流程,到版面签付,离不开每一位校对员的默默付出。“我们就像螺丝钉,拧到哪个地方就干好哪份工作。”

  他对我们说

  希望年轻记者、编辑、校对,干一行爱一行,用初心书写青春华章!(宁夏日报记者 张晓慧 白茹 文/图)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吴保林:印迹时光墨香存

人物档案

  吴保林,1983年初中毕业后进入宁夏日报社印刷厂。先后获“宁夏日报社先进工作者”“宁夏报业传媒印刷有限公司‘工匠精神’”等数十项荣誉。

  他的故事

  吴保林的父亲吴兆年曾是宁夏日报创刊初期的一名印刷工人。印刷厂的机器轰鸣声是吴保林童年最熟悉的声音。在父亲的影响下,吴保林从小就对印刷工作充满兴趣。1983年,他进入宁夏日报社印刷厂,正式开启印刷生涯。

  “刚进厂那会,印刷技术还很落后,全靠手工操作。每天下午就要将铅字一个个从字盘中拣出、排版,然后用油墨滚筒一遍遍地涂抹,最后将纸张放入印刷机,用力摇动手柄,把一张张报纸印制出来。”吴保林回忆。

  “父亲常说‘印刷不只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报纸是传递信息的使者,每一个字、每一张图片都关系信息的准确传递’。30多年间父亲坚守在印刷机旁,我也受他影响,对这份工作保持着崇敬之情。”吴保林在印刷岗位工作已有41个年头,见证了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再到数字印刷的变迁。

  “印好每一份报纸是职责所在,也是为每一位读者负责。做一辈子党报印刷工人,我骄傲!”即将退休的吴保林说。

  他对我们说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印刷行业中,赓续报人精神、传承奋进之力。(宁夏日报记者 李昊斌 马赛尔 文/图)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马慧娟:笔耕不辍写初心

人物档案

  马慧娟,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10年间用手机敲出数百万字,摁坏13部手机。如今已正式出版7部作品。

  她的故事

  “横着竖着的报纸上密密麻麻的字像编织起来的网,我像一只粘连在网上的鱼,无力挣脱也不想挣脱。这张网把我指引到另外一个地方,那里充满着光明和希望。”这是马慧娟《出路》中的一段文字。

  2006年,马慧娟的表哥带回一沓报纸,这是马慧娟与《宁夏日报》的初见。而与《宁夏日报》真正结缘是一次偶然采访。

  2014年,《宁夏日报》忠实读者祁国平与马慧娟在QQ相识,并把她的作品推荐在《黄河文学》上发表。同年12月,宁夏日报记者鲁延宏与祁国平交谈中了解到马慧娟的故事。2015年1月,鲁延宏与祁国平前往红寺堡采访了马慧娟。

  “很感谢鲁老师,他非常平和耐心。虽然我讲得磕磕巴巴,但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着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马慧娟回忆第一次接受采访的经历。

  马慧娟感慨地说,“《宁夏日报》对于我来说像一个启蒙者,让我见识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马慧娟把家乡的蜕变写进书里,把脱贫的故事带上全国两会。多年来,《宁夏日报》记录着她前行的脚步。老朋友与《宁夏日报》的故事也将一直延续……

  她对我们说

  《宁夏日报》见证着国家的蓬勃发展,记录着宁夏的成长故事,祝愿《宁夏日报》越办越好!(宁夏日报记者 李雅蓉 付杨文/图)


我把芳华深深嵌进你的风华——我和《宁夏日报》的故事

  高忠明:风雨无阻发行路

人物档案

  高忠明,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发行员。2008年入职以来,无论严寒酷暑,高忠明始终坚持将一份份报纸准时送达读者手中。

  他的故事

  11月4日凌晨5时,天色未亮。高忠明骑着电动车驶向银川市金凤区报纸发行站,把当日带着墨香的报纸从车上卸下来。飞速清点分拣过后,再骑上送报用的三轮车开始投递。

  十六年如一日,高忠明每天都这样开启一天的生活。

  “从金凤区发行站到正源北街这一片都是我负责。”穿梭在熟悉的大街小巷,高忠明话语中充满自豪。三轮车里一摞摞报纸被码得整整齐齐,送报车驶进小区,不时有居民和高忠明打招呼。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依旧有不少老读者保留着看报的习惯。“这些年来,即使有个头疼脑热,都没请过一天假,因为我知道有人在等我送报纸。”

  发行工作看似简单重复,做好却并不是件容易事。刚工作那几年,因为投递点分散,高忠明常常急得满头大汗。“有时候送晚了,就有人打电话来问。”因为常年骑车迎风,膝盖和肩胛骨的疼痛,让他即使是在夏季也不能身穿单薄衣物,但他无怨无悔。

  他对我们说

  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会继续干下去,把每天的《宁夏日报》第一时间送达读者!(宁夏日报记者 杨嘉琪 李宏亮文/图)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