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银川市不断创新治理方法,探索形成“一核两端四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基层治理实现整体提升、示范引领。
坚持“一核引领”。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纵向贯通组织网络,推动党的组织从社区延伸至所有小区、楼栋,确保党的工作一贯到底;横向拓展联盟体系,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吸纳辖区机关单位、师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类资源,有效调动网格内党员、群众、志愿者等力量参与共建共治。推动党员领先,坚持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牢牢抓住党员这支先锋骨干队伍,通过“挂一牌、亮一户、带一片”,擦亮“有事找党员”先锋底色。大力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全市社区书记平均年龄38.4岁、大专以上学历占98%,带领创建“五星级”党组织39个,“四星级”以上党组织占43%。
做优“两端治理”。坚持夯实“平台端”与优化“服务端”一体推进,促进社区治理从被动转向主动,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平台端,实施社区服务综合体5年提升行动,投入近3亿元,推动农村、社区服务阵地全面提标,全市城市社区阵地平均面积达1300平方米,阵地服务面积在2000平方米的社区达到20%。全市农村阵地平均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实现“家门口”为民便民惠民服务。通过换届选任、公开招聘、常态储备等方式,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全市共有社区专职工作者3313人,3406名优秀社区治理人才在库培养。创新社区治理“导师帮带”“社区书记轮岗”等制度,首批确认30家社区工作者实训基地和10个村级干部实训基地,组织社区工作者轮训全覆盖,共1117名社区工作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持续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能力。持续加强社区工作者保障力度,建立“四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和激励发展机制,真正让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下、干得好、有奔头。足额保障社区工作经费,最高的社区达到45万元/年,确保基层有钱办事。
在服务端,围绕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开展“五提五解”专项行动,完善乡镇街道权责清单,建立社区(村)依法依规自治事项、准入事项和取消事项“三个清单”,共确定社区自治事项32项、准入事项17项、完全取消事项41项、部分取消事项4项,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赋予基层。全面规范社区挂牌事项、考核检查,共清理对外悬挂竖牌4300余块,内部上墙制度8340余项,展板890余块,证明事项400余个,建立社区准入事项审批、“八严禁八不准”和减负“观察员”制度,让社区回归服务本位。
聚焦民生关切,围绕物业行业“门槛低、出口松、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和低质物业“推不动、盘不活”等问题,在全市深化物业提升“123”专项行动,着力打造“凤城物业红”党建项目,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协同”机制,着力提升物业企业的服务水平,推动老旧小区焕发新彩。
统筹“四化建设”,系统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多元化、专业化、信息化,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推进治理精细化。按照每个社区3000-7000户居民标准,合理拆分社区303个;按照每个网格覆盖300-500户居民标准,合理划分网格4121个,将“大片区”社区管理变为“小单元”网格治理。统筹推进“多网合一”,整合各部门管理资源进社区、入网格,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帮代办”等服务,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微实事”。
推进治理多元化,发挥新社会组织服务群众作用,用活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坚持自治德治法治协同推进,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机制,搭建“常青藤民主议事长廊”、“罐罐茶老李扯磨议事堂”等协商议事平台,打造“党叔说事”、“老王说和室”等议事协商品牌,实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定”。
推进治理专业化,积极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引入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等服务,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推进治理信息化,依托自治区政法网,全面整合已有系统及数据资源,建成银川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平台,集成录入253.54万常驻人口信息,以及3291个机关事业单位、5.12万个场所、5633名10类重点人员、3.86万名12类关爱人员基本数据,无缝接入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指挥中心,实现了治理事项“一网通管”、服务状态“一屏通览”、问题处置“一键联动”。(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