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要说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非“鎏金铜牛”莫属。
你瞧,它通体鎏金、神态悠闲、屈膝跪卧,牛头引颈微昂,双角弯曲弧度柔美,牛眼圆睁外凸,鼻梁微微上翘,目光炯炯有神。最值一提的是,就连颈部的肌肉线条都清晰可见,甚至可以看到皮肤下面那根若隐若现的脊椎骨,从颈部一直贯通至尾部,可谓以形传神、神形兼备。
鎏金铜牛全长1.2米,重188公斤,身形巨大、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因其高超的金属铸造水平和冶炼技术,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出国展览时,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为它保价2亿元人民币。
鎏金铜牛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西夏陵位于宁夏银川西郊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地带,东西宽4至5公里,南北长11公里,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现有陵寝9座,陪葬墓200多座。其规模与北京明十三陵和河南巩县宋陵大体相当。
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曾作《古冢谣》:“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这是1227年元灭西夏后,陵园毁坏之后留下的遗迹。
时间来到1977年,宁夏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第177号陪葬墓正式发掘。即使考古工作接近尾声,在这座已经被盗掘过多次的墓室内,也未发现什么像样的文物。大家失望之时,一个年轻小伙愤愤地冲身旁踢了一脚,却意外踢出这个国宝级文物。
当时跟铜牛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大石马,长130厘米、宽38厘米、高70厘米、重355公斤。铜牛、石马在同一陪葬墓的甬道内被发现,马头朝外、牛头朝内,寓意“出马征战,牛入耕作”。鎏金铜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鎏金铜牛就被广泛用于宫廷和寺庙,用来装饰和开展礼仪活动。发展至西夏时期,鎏金铜牛的制作已将冶炼、浇铸、抛光和鎏金等工艺集于一体,说明当时青铜冶炼铸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在安西榆林窟第三窟一幅《锻铁图》中可以得到印证,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工匠手中的风箱为双扇木风箱,这种鼓风设备风量大,可大大提高炉火的温度,为金属铸造的高精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家知道,党项是一个游牧民族。而鎏金铜牛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当时的西夏,牛耕已在经济生产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个时代,已不是一个纯粹的游牧时代。(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 张文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