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夏考古十大发现”公布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宁夏考古十大发现”公布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5-09 09:26

  11月10日,“宁夏十大考古发现”新闻通气会在银川召开,会上正式公布“宁夏考古十大发现”分别为: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春秋战国北方青铜文化墓地(彭堡墓地、杨郎墓地、王大户墓地)、固原北朝隋唐墓地(冯氏墓、李贤墓、田弘墓、史氏家族墓地)、西夏陵、西夏佛塔(宏佛塔、拜寺沟方塔)、西夏瓷窑址(苏峪口瓷窑址、磁窑堡窑址)、宁夏长城考古调查。

E:/稿件图片/宁夏考古十大发现/微信图片_20231110163356.jpg微信图片_20231110163356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以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宁夏十大考古发现”遴选活动,在近百项考古调查发掘项目中遴选出“宁夏十大考古发现”,全面展示宁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E:/稿件图片/宁夏考古十大发现/微信图片_20231110163441.jpg微信图片_20231110163441

  会上“宁夏十大考古发现”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分别发布了考古成果,对考古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

  水洞沟遗址于1923年首次发现并发掘,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100年来,水洞沟遗址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共计发现了12个遗址点,距今4万年-1万年。水洞沟遗址因其特殊的石器技术,不同时期的人群变化,复杂的环境演化背景,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解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东西方人群交流以及农业起源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课题有着重要的作用。2021年,水洞沟遗址入选“中国考古百年百大发现”;2022年,水洞沟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航拍

  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航拍

  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通过发掘揭露了距今4800年、1万和1.2万年的三个文化层位,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的旧-新石器过渡阶段人类文化演化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与水洞沟遗址一起构筑了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演化框架。火塘遗迹和疑似柱洞的建筑类遗迹的发现,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的居址形态和生存模式有重要意义。出土较多鸵鸟蛋皮装饰品和复杂纹饰鹿牙装饰品,反映出万年前精巧的钻孔工艺技术和极致艺术追求。发现的上千件磨盘/磨棒,为西北地区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鸽子山遗址航拍与贺兰山

  鸽子山遗址航拍与贺兰山

  菜园遗址群位于宁夏海原南华山北麓,因其文化内涵独特被命名为菜园文化,年代距今约4500—4300年,大体与半山、马厂文化年代相当。菜园遗址群的发掘对研究宁夏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齐家文化的来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菜园遗址远景

  菜园遗址远景

  姚河塬遗址位于固原市彭阳县,面积92万平方米。先后发现了城墙、护城壕、高等级墓葬区、铸铜作坊区、宫殿建筑基址、水网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了青铜器、玉石器、象牙器、瓷器、甲骨文等珍贵文物,是国内目前布局完整,出土遗物丰富的诸侯国都邑城址,通过甲骨文解读其国别为“获国”,是一处史籍未载的西周诸侯国。被考古专家总结为“五个最西北”,即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最特殊的葬制葬俗。

姚河塬城址铸铜作坊区发掘现场

  姚河塬城址铸铜作坊区发掘现场

  春秋战国北方青铜文化墓地,主要集中在宁夏中南部地区。1987年,发掘宁夏固原彭堡于家庄墓地,发掘墓葬28座。1989年,发掘固原杨郎马庄墓地,发掘墓葬49座。2007年,发掘彭阳县王大户墓地,发掘墓葬7座。北方青铜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中东南部地区、陕北地区、甘肃东部及宁夏地区,宁夏地区已经成为北方系青铜文化的一个重要地区。宁夏北方青铜文化墓地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陇山地区西戎人群的扩张、游牧专业化、生业经济、秦戎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彭堡墓地出土动物型青铜牌饰

  彭堡墓地出土动物型青铜牌饰

  固原北朝、隋唐墓地位于固原市原州区西、南郊,建造时间为公元6~7世纪,历经北周、隋、唐三个王朝。墓地的考古发掘始于1982年,共发掘北朝隋唐时期大、中、小型墓葬50余座,其中著名的墓葬有北周墓3座、隋墓1座、唐墓6座,墓主人均为固原当地手握政权的达官贵族,出土了大量反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的珍贵文物,典型器物有鎏金银瓶、玻璃碗、金戒指、东罗马金币、萨珊银币、宝石印章、金覆面、壁画等。反映了固原地区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实证了北朝隋唐时期固原作为丝绸之路重镇所发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并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丝路文化。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通讯员 杨璞骏)

李贤墓伎乐图

  (李贤墓伎乐图)

  西夏陵位于银川西郊贺兰山东麓,现存9座帝王陵、271座勋臣贵戚的陪葬墓和数处砖瓦、石灰窑址及1座大型建筑遗址。西夏陵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开始于70年代初期。西夏陵是目前留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时期文化遗存,对陵区内遗迹的考古调查及发掘为研究两宋时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重要补充。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6号陵南门发掘现场

  (6号陵南门发掘现场)

  宏佛塔位于贺兰县习岗镇王澄堡村东北500米的废寺内,是一座建于西夏晚期的仿木构八角楼阁式与十字折角座覆钵式构造形制的复合体砖塔,残高28.34米。1990—1991年进行了保护性拆卸修复,并发现大量珍贵文物。宏佛塔天宫中装藏的西夏文字雕版多达2000余块,版面平整,文字清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雕版。出土的佛教造像残件,身材比例适度,神态形象逼真,是一批高水准的彩绘泥塑像。天宫中装藏的汉藏绢画,是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史及艺术史的珍贵材料。宏佛塔的构造形制、建筑材料及出土文物,实证了两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宏佛塔入选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复原后的宏佛塔

  (复原后的宏佛塔)

  拜寺沟方塔位于贺兰山东麓拜寺沟中,建于西夏早期,是一座砖砌十三级密檐式方塔。1990年被不法分子炸毁,次年对废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方塔主要出土文物有建筑材料、11种西夏文佛经、9种汉文佛经、刻经残页、写经残页、汉文写本文集、佛画、丝织品、小泥佛等,其中出土的印本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发现将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具有重大意义。

拜寺沟方塔全景图

  (拜寺沟方塔全景图)

  磁窑堡窑址位于灵武市磁窑堡,1984—1986年对灵武磁窑堡窑址进行了三次发掘,清理出不同时期的窑炉4座、作坊遗迹9处,出土文物6400余件。根据出土文物,将磁窑堡遗址分为五期,一、二期为西夏中晚期,其余为元至清。磁窑堡窑址的发掘是首次对宁夏古窑址的系统发掘,揭示了宁夏地区古代瓷器生产的基本面貌,为西夏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瓷窑堡剔刻花扁壶

  (瓷窑堡剔刻花扁壶)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内约10千米处,有窑炉13处。工艺采撷两宋南、北各窑之菁华,并创造性地在胎、釉中添加石英,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烧造精细白瓷的空白,对于探索两宋时期我国制瓷业的交流与发展意义重大。发现了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充分反映了两宋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被评为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亦称六大考古发现)。

苏裕口瓷窑址制瓷原料图

  (苏裕口瓷窑址制瓷原料图)

  宁夏长城资源调查包括宁夏明长城资源调查与宁夏早期长城资源调查两部分。宁夏明长城含河东长城、旧北长城、北长城、西长城、固原内边长城和“徐斌水新边”六条。调查确认墙体1067.9千米,敌台、烽火台等附属设施1134处,关堡136座。宁夏早期长城重点调查宁夏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资源并新发现依托战国秦长城修建的4道宋代长城墙体,调查确认墙体195.447千米,敌台170座,城址39座,烽火台8座。

微信图片_20231110180502

  (彭阳白岔一带长城)

  经调查详细理清了宁夏境内明代长城与早期长城的修筑及分布的大致状况,确认了宁夏境内长城资源时代与类型的丰富性,扩展了历代关防设施研究资料。(以上文图均为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宁夏十大考古发现”是宁夏考古工作的典型代表,涵盖了古人类及各个历史时期重要文化遗址,揭示了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这些考古发现犹如文明的涓涓细流汇入中华文明江河之中,为区域文明之间共同形成早期中华文化圈提供了深厚内涵。对于深入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丰富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231110163435

  “站在中国考古事业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将继续秉持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宁夏力量。”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玉进表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杭州径山村的绿色新活力

  • 广东肇庆:强降雨救灾工作有序进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2025-08-05 10:16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2025-08-05 10:15
》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025-08-05 10:14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25-08-05 10:13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
2025-08-05 10:11
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王建刚守在水田边,脸上的汗连珠落下,在稻秆上摔出水花。在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下,再生稻种植在湖南年推广面积已超400万亩,越来越多种粮大户从中受益。
2025-08-04 09:4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韩文标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为揭开双黑洞的形成之谜提供了全新线索。研究团队注意到,若双黑洞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并合,绕第三个天体的轨道运动会产生沿着观测者视线方向的加速度,进而通过多普勒效应改变引力波频率,在信号中留下独特“印记”。
2025-08-04 09:40
经过近10年的持续攻关,研究团队采用单晶石墨作为前驱体,在金刚石压砧内的准静水高压(2亿兆帕)、高温(1400摄氏度)条件下,成功合成百微米级大小、高度有序的六方金刚石三重孪晶样品。
2025-08-04 09:37
现在,深海所的科学家与合作者首次在深渊极限深度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化能合成群落,几乎覆盖了整个北太平洋的深海俯冲带,在海沟中绵延超过2500公里。“我们的分析显示,深渊冷泉甲烷的碳和氢同位素值非常负——指示甲烷是微生物成因,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的。
2025-08-04 09:36
光明日报上饶8月3日电 记者王洋、李玉兰、胡晓军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蜘蛛物种多样性初步调查中发现了跳蛛科合跳蛛属新物种——婺源合跳蛛。
2025-08-04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