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眼中的乡村蝶变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眼中的乡村蝶变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3-12 10:21

  1980年,马慧娟出生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黄花乡华兴村一个名叫黑眼湾的小山村。这里是黄土高原区,常年干旱少雨,农民靠天吃饭。2000年开始,全村20多户陆续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马慧娟开始一边务农一边打工,但一直没有停下读书和写作,只有初中学历的她十年间摁坏了13部手机,敲出了上百万字,发表了很多散文、随笔,被称为“拇指作家”。

  “1996年的秋天,16岁的我辍学了,坐在老家黑眼湾的山梁上,哭得一塌糊涂,想着可能以后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了。”“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成为了光荣的人大代表,是这个时代赋予了我新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7年来,马慧娟始终践行“人大代表为人民”的使命担当,提出的议案和建议内容涉及整合文化资源和优化文化场所、成年人在教育,传统文化保护,移民文化保护,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等建议,均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予以办理。

  “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发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提高文化素养,这些问题至关重要,要努力去做,用心做好。”她质朴的话语里,透着一位农村妇女对文化事业倾注的满腔热情与爱心,也有一名人大代表积极为群众奔走呼吁的愿望和责任。

  把文化的种子种在红寺堡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老百姓基本上都是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处搬迁而来,马慧娟也是其中一员。

  马慧娟的故事,是泥土与种子的故事。从小喜欢读书的她,文学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一生的梦想之中。

  身处黄土地,读书和写作成为她心中的绿洲。干农活间隙,她就在田间地头写作。写她同工的姐妹,写望断归乡的老奶奶,写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写那方土地上的百态人生。

  跌落泥土的种子得到时代浇灌,奋力开出了美丽的花。她的故事被更多人关注到,她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陆续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各类平台发表,《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走出黑眼湾》等书籍陆续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马慧娟在文章中说:“没有文化,只长庄稼的土地终究是贫瘠的,我希望让这里真正精神脱贫,解心灵之渴。”

  作为农民作家,马慧娟跑遍了红寺堡镇的移民村,谁家添了个牛犊,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啥时候能把大医院搬到咱镇上来……每一位乡亲的话,她都认真记录下来,时间长了,笔记越记越多,故事越写越精彩。为让文化惠及更多妇女儿童,在玉池村,马慧娟成立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将一众姐妹发动起来,参与读书、朗诵。马慧娟说:“很多人都说读书的价值看不到、摸不着,但我就是那个靠读书‘逆袭’的人。它让我的人生充盈,一路从田间地头走到人民大会堂。如今,在红寺堡区,喜欢阅读、爱看书的人是越来越多。这些年里,红寺堡区拥有大学文凭的人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红寺堡区以建设“书香红寺堡”为目标,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推动“你选书我买单”“农民读书社”等系列阅读举措落实落地,推动全民阅读理念深入人心。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1所图书馆,64家农家书屋,社区阅览室、企业阅览室,群众的阅读更便捷。

  “文化进步,不是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乡镇的事情,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事情。世上一切事物中,知识是最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离不开读书学习,这归根到底要靠我们所有人去实现。”马慧娟说。

  让文化的影响力走出红寺堡

  2018年,马慧娟38岁,她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母亲端坐在电视机前仔细搜寻,愣是从几千名全国人大代表里找见了女儿,但老人家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一个驴背上长大的姑娘,还真的坐到了人民大会堂里。

  “我的故事不是传奇,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马慧娟说。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马慧娟的质朴本色始终没有变,与群众的距离反而更近了。

  群众在田地里挥洒的汗水被她写进了书里,乡亲坐在炕头上诉说的期盼被她写进了建议。在每年全国人代会上,她都积极为民发声,先后提交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成年人文化教育等相关建议。

  公园广场歌声不断,舞姿飞扬;书法艺术馆内书画作品雅俗共赏,陶冶情操;图书馆书香氛围浓厚,书海辽阔;各文化场馆内陶泥、刺绣、剪纸等非遗产品琳琅满目;美育课堂、书法公益大讲堂、公益培训等活动内容丰富精彩……近年来,吴忠市公共文化服务让城市增色,市民也因文化受益,城市文化自信不断彰显。

  作为生态移民搬迁的亲历者和受益者,马慧娟经常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介绍宁夏的移民文化。当上宁夏移民博物馆的名誉馆长后,她更加重视学习,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对于移民文化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她说,“每一次移民搬迁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搬迁。比如在老家的高台社火、秦腔、皮影戏、烙铁画、剪纸等民俗文化,到了红寺堡之后,和各种移民文化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

  城市文化发展得好,怎么样让乡村的群众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福利?针对这一点,吴忠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广泛开展“文化惠民 幸福吴忠”系列活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达标、全覆盖,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讲好宁夏故事,吴忠故事,文学创作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吴忠市积极挖掘地域文化,创作各类文艺作品5000余件,编撰出版《大河之光(系列丛书)》《文明吴忠》等50余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丛书。话剧《高沙窝脱贫记》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马占祥诗集《西北辞》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拂晓突袭》等20余部作品获自治区第九、第十届文学艺术奖。

  在马慧娟看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红寺堡区和吴忠市多有体现。

  红寺堡区宁夏移民博物馆和罗山脚下的移民旧址现在成为了众多游客参观、品味乡愁的首选地,先后9年承办高规格、高水平国家级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事,进一步擦亮了“锦绣新灌区 魅力红寺堡”文旅品牌。而在吴忠市,早茶美食文化节、黄河金岸马拉松、非遗闹元宵春节文化活动、民间社火大赛等重大文旅活动遍地开花,“非遗工坊”成为带动吴忠农民增收、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增长点,“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给文化企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舞台……

  马慧娟说:“我们要挖掘这样的资源,转换利用好文化的优势,在乡村振兴中运用好这些资源和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宁夏,来到吴忠,来到红寺堡。”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闫磊 通讯员 袁佳慧)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渝昆高铁长水机场站建设取得新进展

  •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