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联合国闻名,地图上没有,记者很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联合国闻名,地图上没有,记者很熟!

来源:中国记协2023-10-06 06:54

  “西海固”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在联合国很有名,地图上找不到。

  一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慨叹,将西海固作为人类地标性贫困的定位划在了时空坐标轴上。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于是,我一遍遍走进这里的沟壑峁梁,

  在大山的褶皱里,我采撷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一线蹲点记 | 联合国闻名,地图上没有,记者很熟! 本文作者:光明日报社宁夏记者站原站长、湖北记者站站长王建宏

  2023年4月,光明日报刊发了我和宁夏大学、宁夏社科院、北方民族大学有关专家一起蹲点采写的长篇调研报告《移民村是如何成为“亿元村”的——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昊苑村的融合发展之路》。文章刊发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上百家网站和平台转发推送。

  这是我长期追踪书写西海固移民的一个篇章。故事是人生的隐喻,讲故事是值得每个新闻工作者一生追求的课业。

  然而,新闻是易碎品,媒体人如果没有主动对抗碎片化的意识,很可能一生忙忙碌碌,到头来两手空空,写了一辈子,却没有几件拿得出手的作品。

  光明日报作为一张思想文化大报,非常注重专家型、作家型记者的培养。我意识到,做一个好的媒体人就要学会博观约取,在高质量完成各类报道任务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可以深耕的领域深钻细研,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独立判断,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我选择的方向就是西海固和百万大移民。

  在中国,“西海固”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在联合国很有名,地图上找不到,却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贫困的代名词。

  晚清名臣左宗棠一声“苦瘠甲于天下”的悲鸣,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一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慨叹,将西海固作为人类地标性贫困的定位划在了时空坐标轴上。

  王建宏(左)在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采访。

  这些年来,我始终关注着西海固,见证着这一方土地山川焕颜、光彩重生。我一遍遍走进这里的沟壑峁梁,在大山的褶皱里,采撷了无数动人的故事:《西海固:泾河源头活水来》《西海固:从苦甲天下到脱胎换骨》《西海固:蓄足动能再出发》《西海固的“三级跳”》《西海固:科学让农民换了“活法”》……

  不少稿件都刊发在头版头条和其他重要版面,就在这一次次书写中,我们不断续写和丰满着西海固的历史。

  在西海固,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易地扶贫移民。他们曾生活在黄土高原沟岔峁梁的最深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从1983年开始,宁夏陆续用近40年时间,分6个阶段,从深山中搬出了123万人,超过总人口的1/6、农村人口的1/3。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内,如此大规模、高比例的人口迁移,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这部分移民群众是自然地理圈选出的“贫困样本”,他们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观察中国时代之变的窗口 。记录他们的生活变迁,可以彰显西部特色、体现中国方案、具有世界意义。

  于是,从2012年起,我开始有意识地以类似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持续关注、追踪、思考、记录“百万大移民”。

  王建宏(左)采访电视连续剧《山海情》里凌教授原型人物——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

  由于还要承担很多日常的报道任务,只要有点时间,我就往移民区跑,迁出区、迁入地跑了个遍。越是走进他们的生活,就越能体会他们的立场和感受。

  比如,很多城里人都赞美西海固的天特别蓝,但移民们可不喜欢这句话。天越蓝,太阳越大,就越不下雨。他们关于旱的噩梦,就是蓝色的。

  在这里,我和很多移民群众处成了朋友,刘克瑞、王航弟、乔文生、何鹏飞……跟他们的交往,甚至参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积累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

  我从近百万字的记录中萃取了15万字,出版了一本长篇报告文学《百万大移民》。123万移民的故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刊发了书评,山东省民政厅等的机关干部把《百万大移民》作为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一些省区的政协委员读书班就这本书开展了专题研讨……

  2023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两周年之际,由敬一丹、董浩演播的20集有声书作品《百万大移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阅读之声,及声音新媒体平台“云听”客户端播出,引起广泛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我见证和记录了百万移民的搬迁和脱贫历程。不论是当下的乡村振兴,还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我还要继续追踪记录百万移民,从这123万个故事里,读取中国乡村的未来。

  媒体朋友们,欢迎长按二维码,加入“记者之家”媒体交流群。本群致力于增进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和媒体朋友们的沟通交流。

   供稿:光明日报社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