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夏银川:政务服务“三个转变”为38万户经营主体注入新动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宁夏银川:政务服务“三个转变”为38万户经营主体注入新动能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09-04 17:43

  今年以来,宁夏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创新全领域、深层次的服务机制改革,围绕全力打造为企服务更好更优环境,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按照“服务快速直达、事项一厅办结”的理念,优化调整市民大厅布局,推动企业服务实现“三个转变”,不断巩固全市38.4万户市场主体的干事创业信心。

  首先,积蓄“大发展”优势,实现了从服务供给侧向企业需求侧的转变。

  企业开办是企业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营商环境测评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银川市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企业开办标杆城市,成为全国开办企业最快城市之一。通常,开办一家企业共涉及营业执照、公章刻制、银行开户以及税务、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登记7个环节。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通过整合7个环节为“1个环节”,推行一厅通办,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3小时内办结。其中,营业执照在10分钟内就能快速办结。持续领先的“银川速度”,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

  今年,银川率先在全区推出“独任审批师”,由一个人负责全流程业务审批,免去了业务流转等待时间,实现了即来即办。截至8月,全市新注册民营企业1.6万户,每天都有100多个企业从这里诞生。

  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综合运用银川市率先实施的分阶段施工许可、多证联办、政府购买施工图审等4项自治区级改革试点举措,在全区率先推出“项目管家”,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规划两证”、消防设计、环评洪评,到施工许可、商品房预售核发,再到项目验收等一系列流程,提供全链条、一对一定制审批服务。

  例如,“项目管家”帮助总投资30亿元的民生房地产北府项目在2个月就实现预售,助力企业快速回笼资金达2亿元;帮助施工进展缓慢、多次引发群众上访的恒大珺睿府项目顺利开工;帮助隆基光伏年产15GW单晶硅棒、鑫晶石英坩埚等33个项目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环评审批,帮助全市重点产业项目早开工建设、早投产达效。

  其次,重组“大政务”理念,实现了从线下可办到“一网通办”的转变。

  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将打通专网信息壁垒作为政务改革的“一号工程”,以数据共享推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联动,实现市本级85.5%事项“一网通办”,55%事项“全程网办掌办”。今年,在大厅整体业务量增加17%的基础上,每天进厅的办事群众从峰值期的1.2万人下降至8000人左右。

  围绕企业开办全生命周期,打造“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平台”,不断优化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将涉及企业准入、准营、退出的全链条事项全部纳入线上平台办理,目前,全市98.3%的企业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了快速开办。同时,将“经营活动自主公示”国家级试点以及“一照多址”“个转企”等14项自治区级改革试点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全方位助力企业降成本、塑品牌、拓市场、谋发展。

  围绕群众办事高频事项,打通了18个厅局、13个专网系统,上线“一件事一次办”专区,将原来分散在多个部门办理的多个事项,统一归集到一个线上模块,率先在全区推出新生儿出生、公民婚育、扶残助困、职工退休等13个类“一件事一次办”。

  最后,重塑“大服务”格局,实现了从一厅办好到全城好办的转变。

  企业群众的诉求在哪里,政务服务的改革就走向哪里。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聚焦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持续优化供给、下沉力量,推动政务服务走进商圈、赶入集市、送上家门。依托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金字招牌”,构建涵盖市、县、乡、村、园区的“五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了123个事项不出乡镇(街道)办理、48个事项不出村办理。

  办事从“政务大厅”搬进了“市井烟火”,找准怀远夜市业态活跃、院校集聚的定位,在怀远市场开设“怀远小厅”,摆起政务服务“地摊”,于每周二、周五定时出摊,“营业”三个月以来,咨询经营开店、医保社保、公租房等民生问题的群众络绎不绝,受到媒体关注和百姓群众的一致认可。

  以便民“生活圈”畅通服务“微循环”,在建发悠阅城开业前期设立现场审批点,集中办理消防等系列建设审批许可,为即将入驻的307户经营主体现场办理营业执照,助力博纳影城等68个品牌实现了在银“首店”落户。7月19日银川建发等3家集团联名向市审批服务管理局送上“倾力保障悠阅城开业、携手共建营商好环境”锦旗。通过全程帮办代办,帮助东部热电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压力计标准核定,让企业体验“办事不出厂区”的服务。

  将服务从“窗口”送到百姓“家门口”,让“15分钟政务服务圈”惠及更多群众。灵武市镇河塔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立足辖区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外出务工人员多,线上办事能力弱的实际,创新“网格丫头”服务模式,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纳、残疾人补贴等上门服务,办了民生事,暖了群众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