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建政策一键了解、组织生活云上直播、温棚状况远程监测……近年来,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乡村数字化平台为载体,积极搭建“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及时掌握村情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
党建上“云端”赋能组织力量倍增
“起初我们开展智慧党建建设,最先想到的是联系管理党员更便捷。”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植物园村党支部书记李君说,以前组织开会,光对着喇叭话筒不够,还得翻着电话本打电话通知,很多时间都消耗在通知和等待中。
2022年,金凤区试点在植物园村启动数字乡村建设,把党建引领作为数字治理平台的首要板块,运用这一模块功能,把“三会一课”、理论学习、工作纪实等党组织业务搬上云端,集成视频会议、学习推送、工作安排等各项功能,将组织生活各项任务在平台上点对点安排到每名流动党员,通过数字在线记录,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很好地解决了村级党员因流动性大而难以集中开会和学习等问题。平台还充分利用人民网、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平台资源,向党员推送学习资料、收集反馈学习情况,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学。
依托平台资源,植物园村党支部各项工作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党支部定期组织流动党员远程参与党员大会、支部书记上党课、重大事项议事决策等,党支部管理党员、发动群众更加方便有效,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进一步提升,今年来,已组织流动党员线上参与学习5次。
产业上“云端”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过去害怕温度湿度不合适,一天要进大棚查看七八次,不仅费时费力,稍不小心就会因为控制不好温湿度造成损失。自从用上新技术,真是省心多了。”在金凤区“草莓小镇”,村民拿出手机,高兴地演示着自己的“宝贝”。
金凤区把产业振兴作为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开设乡村旅游、产业监测等子模块,时时掌控农业生产、工人劳作、病虫防治等情况。
近年来,金凤区通过发展日光温棚、打造“草莓小镇”等集体产业,传统种植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如何有效监测管护一直是困扰果农们的难题。数字乡村平台搭建后,为示范温棚搭建了“晴雨表”,农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对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在管护期还可适时调度各个基地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护工作进度,直观了解作物各项指标,信息化悄然间促进了乡村产业技术服务的精准化和田间管理的精细化。
“原来农作物受灾只能联系村委,请专家上门指导,现在用‘专家远程看诊’,只要动动手指头,上传一张图片就搞定了。”李君告诉记者。金凤区在推进数字乡村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协调相关行业协会、产业技术体系有关专家人才提供远程技术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农技骨干提供网络培训指导,探索“电商+助农+乡村游”创新模式,实施新农主播人才培养计划,重点从镇级网红、产业带头人、乡村(驻村)干部、乡镇机关党员干部等四类群体中靶向培育农村电商生力军,现已开展培训2期,培训人员150人。
治理上“云端”共建幸福美好生活
“新二村旁边这条路积水很多,很影响出行,希望村里能清理一下!”接到群众通过“村村享”APP反映的问题情况和拍摄的照片后,植物园村网格员队伍立刻出动清理路面积水,并在数字治理平台上回复群众整改完成情况,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村民也纷纷点赞。
“村里的大事小情、村容村貌、矛盾纠纷、网格分布等情况,在村部的数字大屏上都能看到。”借助数字平台,村“两委”对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等不文明行为的监督更加及时有效,辖区内的交通事故、矛盾纠纷、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异常情况都能及时掌握。
通过打造“数字治理平台”,金凤区在线上搭建全要素信息服务平台,线下发挥网格员“铁脚板”力量,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落实“群众上报—平台分流交办—网格员处置—群众评价”闭环机制,不断完善线上事件收集、高分流转办及线下处置办理流程,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盲治”向“精治”,从“群治”向“智治”转变。(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通讯员 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