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和我的村丨农毛渠穿上了“石盔甲”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我和我的村丨农毛渠穿上了“石盔甲”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04-24 19:50

  讲述人: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派驻永宁县胜利乡许旺村第一书记 高峰平

  “水渠修好了,灌溉再也不用发愁了,今年肯定有个好收成。”在永宁县胜利乡许旺村,看着正在施工的农毛渠,村民们喜笑颜开。

  2021年7月,我到许旺村开展驻村工作。在走访调研中,我了解到许旺村5、6、7队有18条总长8595米的农毛渠,这条渠是条泥土渠,由于一直未砌护,渠里泥土淤积、杂草丛生、漏水严重,灌溉功能大大降低。“每年开春灌溉农田,连水都淌不过来。”村书记方长军说,“这条渠牵扯到329户农户1000余亩农田灌溉问题,村民意见很大,但没办法,没有资金啊。”

  水渠不淌水怎么行,还怎么发展经济,村民钱袋子还怎么鼓起来?农毛渠的问题成为我上任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和挑战。多年来,许旺村因农户拆迁搬迁遗留问题较多,加上村内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申请的各类项目资金都投入到道路硬化、安装路灯这些地方,根本没有“闲钱”管修渠。

  但修砌农渠直接关系灌溉,关系老乡的生计,这事等不得。我与村书记商量后,就开始了“修渠大业”。我多次向永宁县人大主要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反映情况,同时,与上级部门多次沟通协商争取改造砌护及配套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永宁县2022年“一事一议”项目上,我们终于成功申报修砌农渠项目,争取到改造砌护及配套设施项目资金99万元。

  春耕备耕正当时,2023年3月,许旺村农毛渠砌护工程正式动工,施工期间我经常去现场看进度、查质量,生怕哪里做得不好给后期带来不便。经过前期基础处理、沟槽开挖、砌块砌筑和填土平整,农毛渠一改往日的“泥头土脸”,穿上了“石盔甲”,不仅庄稼喝足了,还节省了不少水。“过去每到春耕补水施肥的时候,灌溉就成了问题,之前的土渠多处坍塌,垃圾成堆、淌水不畅。砌护好以后,不仅淌水效率更高,还节省了成本。”村民杨存生开心地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关键所在。农毛渠的修整,极大改善了许旺村的农田灌溉条件,为村子粮食增产、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生态提供了保障,也更加坚定了我为民办实事的信念。

  驻村期间,我还积极协助村“两委”争取其他项目,对许旺1、2、3队年久失修的破损蔬菜温棚种植园区道路进行了硬化改造,现已完工并通行。同时,以产业化为载体,争取专项资金,打造了许旺村10队32栋温棚建设民族团结文化阵地以及庄点文化长廊。积极帮助村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申请自治区、银川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回购维修改造许旺村4队园区26栋温棚,对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改旧换新,让原本破败不堪的“旧温棚”变成了村民争先租赁的“聚宝棚”,仅一年就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3万元。

  我还利用派出单位资源优势,邀请永宁县科协组织农业专家到温棚种植基地开展需求调研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户改变种植旧观念,帮助农民培育新品种樱桃20栋、葡萄328栋、草莓40栋,每栋温棚帮助群众增加经济收入2万余元。现在的许旺村充满了朝气,人人都在为更美好的生活忙碌着!

  每一件实事,每一个赞许,都是照亮我继续扎根基层的灯塔。驻村经历是一种双向的滋养,在帮助村子发展、群众致富的过程中,不断提振着我谋事成事的信心。正如许旺那条农毛渠,流淌不断的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坚定着我驻村助农的不变初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