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讲述人: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委办公室派驻迎水桥镇鸣沙村工作队员 李桂有
2021年底,我被选派到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沙村驻村。初到村上,我曾困惑、迷茫,焦虑和不安使我在多个夜晚辗转难眠。如今驻村一年有余,我用脚步丈量大地中,逐渐褪去了“书生气”,变成了一个充满“乡土味”的驻村干部。
记得刚到村上时,激动之余,满是踌躇恐慌。第一书记看出了我的不安,他说:“多去乡亲家里坐坐吧,走近了群众,也就走进了工作。”从此,我走巷串户,蹲田间地头,坐群众炕头,在一声声“桂有来啦,坐坐坐”的招呼声中,从一名“外来户”变成了“村里人”。
鸣沙村属于生态移民搬迁村,为全面掌握全村基本情况,我一有时间就和工作队员走访群众,逐户梳理问题隐患,逐户制定防返贫措施,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增收。“自己做的八宝饭,你尝尝!”在马敏玺家,大姐热情地递给我三盒八宝饭。我尝了一口,味道真好。当即劝她再做一批,我们帮她卖出去,能挣一点是一点。大姐这边做,我们那边发动派出单位、老同事老朋友买,不到半天时间八宝饭就卖光了,当天收入2000多元,大姐乐得合不拢嘴。
“老罗受伤了,快去看看。”2021年12月,一个电话打破了村里的宁静。老罗叫罗发贵,是村里的监测户,两口子干室内装潢,日子本该越过越好,但一次受伤,让他两年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妻子还得在家照顾他,家中的经济来源断了,生活陷入了困境。了解情况后,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上门入户,为老罗媳妇申办低保、联系保险公司申请乡村救助保险金、协调雇主赔偿3万余元……老罗生活有保障了,我们也就放心了。
在入户宣传政策中发现,鸣沙村大部分中小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假期作业无人辅导、平常无人监管,容易沉迷手机电视,家长外出务工,大都有心无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提出在村上开一个义务辅导班,这个想法得到了其他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的积极响应。2021年寒假,鸣沙村义务辅导班迎来了30个孩子,之后,当临时班主任、当辅导老师、当文体老师,我们工作队员乐此不疲,小小辅导班解决了家长的一大“心病”。
驻村日久,我们的思路越发清晰,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忙碌充实。2022年2月,我和第一书记入户发现,村里群众取快递要到8公里以外的旅游新镇站点,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又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我们多次对接邮政管理部门,邀请邮政、快递企业负责人现场办公,和本地电商面对面交流,建立起中国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和美团优选自提点,终于解决了取快递远、寄包裹难的问题,邻村村民也到我们村寄取快递。我们多跑的几趟路,换来了群众的少跑路,真值!
不仅要实现快递进村,还要推动产品出村。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又把目光放在了“农货出山”上,先后组织挖掘出八宝饭、牛肉丸子、蜂蜜、酿皮等颇具民俗风味的美食,帮助群众拓宽了销路。
“机关干部咋能干好村上工作?”我和其他队员用行动回应了质疑。驻村以来,我们全覆盖走访群众182户,植绿增绿1万余株,发放产业奖补5万余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00余件,并建成运营沙坡头区乡村振兴体验中心,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多元,还创办了妙音国乐坊和古埙坊,开展“陶笛进校园”活动、组建鸣沙村陶笛队,为鸣沙村种下了文化浸润的“种子”。在一步步走近群众、服务群众中,在一次次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实际行动中,我们收获了群众的认可,赢得了大家的信赖。
四季更替,寒来暑往,鸣沙村的一草一木早已深深扎根到我的心里,我也随着这片土地一起成长,迎着大自然的雨露,沐浴着党的阳光,肆意挥洒着青春和汗水。惟愿能在有限的时光里,在我的村里留下更多充实、温暖、无悔的记忆,这记忆是乡亲,更是乡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