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讲述人: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司法局派驻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第一书记 杨旭春
我是山村里长大的娃,乡村是我的“根”,让乡村变得更好、村民变得更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驻村工作让我再次与乡村深度互动,实感莫大欣慰。
2021年7月,我接受组织派遣到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星光村,一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古朴村落,全村1600余人口。近年来,因发展乡村民宿、乡村旅游,成为银川市小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在这样一个美丽小康村,如何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作用,让星光村更美更好成为我反复思考的问题,在村民“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我找到了答案。
星光村留守老人多,许多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却得费很大周折。比如,丁尚信去申请宅基地资格权证时,总是忘记带全证件,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他,他见到我慌忙地说:“小杨书记,刚才人家给我说了要带的证件,我这老眼昏花的,记性也不好,又给忘了,该咋办呢?”“大爷别急,有我呢!”我随丁大爷回家,按照清单把证件收集好,给他标好顺序,并再三叮嘱。
从丁大爷家出来后,我想到老爷子遇到的困难,其他老人也一定会遇到,可不可以把村民的基础信息采集好提前保存到村部,免得他们办事来回跑冤枉路呢?我就此想法与村党支部商议,得到支持后,星光村基层治理档案室就如火如荼地开建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我们完成了全村626户1692人的基础信息采集与建档工作,并进行电子化储存,对低保、残疾等特殊人群档案用不同颜色做了标记。如今,星光村“一户一档”成为村民服务的“私人定制”,村民到村部办事再也不用因没有带全证件而犯难了。
村民刘军义因邻居王占明用无人机给玉米打药时殃及自家套种豆苗,就补偿款一事双方争执不下,找我来评理:“起码五亩多秧儿全黄了,没有三千块,我这损失补不回来啊!”刘叔气汹汹地说。旁边的王叔急忙道:“没那么玄乎,最多也就损失两千块。”了解具体情况后,经过我与村支部书记的耐心调解,二人最终握手言和,矛盾顺利解决。
百姓利益无小事。如何解决好村民间的矛盾纠纷,列上了我的“工作清单”。带着这个课题,经过多轮深入走访,我们了解到,村民之间的矛盾,一般愿意找村里的老人“评评理”,也信任村部,常常愿意找党员和两委“要说法”。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考虑,聚焦“谁来调解矛盾”,成立一支调解员队伍,划定责任片区,专门负责解决村民的“张家长、李家短”。为此,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探索设立星光村“1+1+X”红色网格体系,由1名支委成员,1名网格员,党员、村民代表、警务人员、法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共同组成调解工作小队,划分网格片区,及时排查、调处、化解村民矛盾纠纷、信访事项和不稳定因素。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矛盾纠纷沟通渠道,我们还在村子党群活动服务中心设立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对于“红色网格”排查出的复杂重大矛盾纠纷,凝聚多方调解力量,采取联合调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让问题化解“只进一扇门”“矛盾不出村”。2021年以来,星光村做到了零上访、零诉讼,探索的乡村治理经验也被县里推广,多家媒体也争相关注报道。今年年初,星光村成功入围第二批自治区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两年来,我用双脚丈量着全村的每一寸土地,走村串户,坐百家板凳、解千家难题,将村民的“鸡毛蒜皮”当作必定完成的“工作清单”,和干部群众一道奔赴在乡村振兴路上,挥洒青春、播种希望、追逐梦想……而今,书写星光村,往事历历在目,我相信,无论怎样的风雨,星光村也要在乡村振兴这场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