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春回大地,贺兰山腹地宁夏石嘴山段一片生机。山上冰雪消融,潺潺的小溪顺着山涧缓缓流淌,怒放的蒙古扁桃散发着阵阵清香。穿行山间,不时惊起栖息于此的各种动物。
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态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曾经,长期的“靠山吃山”的粗放式发展,令贺兰山这座石嘴山人民心中的“父亲山”满目疮痍,渣石成山、尘土飞扬、污水横流。2017年,宁夏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石嘴山启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清理整治工作。2018年底,宁夏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被列入全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石嘴山市遵循“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治理理念,重点围绕修山、治污、净水、增绿、固沙、扩湿、整地七大任务,组织实施了贺兰山矿山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水土流综合治理及防风固沙体系构建、盐碱地改良与农田生功能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机制体制创新与能力建设八大工程十七个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共实施项目172个,累计完成投资56.69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105.65%,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走出了一条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全面绿色转型的新路子。石嘴山先后摘取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桂冠。
旧貌新颜,沧桑巨变。贺兰山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使“黑、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累计治理面积达146平方公里,所有非法人类活动彻底停止。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向全球推广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十大典型案列之一。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及人工湿地,对入黄排沟、干沟进行清淤,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沙湖断面由2019年平均Ⅳ类水质提升为平均Ⅲ类水质;典农河入黄口平均水质为Ⅳ类,黄河石嘴山出境断面稳定达到Ⅱ类水质;实施星海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星海湖增加防洪库容938万立方米,水面面积减少50%至10.55平方公里,水量减少30%至1400万立方米,累计新增植被4500亩。完成营造林任务9.68万亩,完成草原修复面积3万亩,增加了荒山荒坡的地表覆盖率,城区绿地面积达到了6533.39公顷,构建平原防护林体系,绿色屏障和林草植被逐步恢复,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施秸秆培肥改良、绿肥种植等综合农艺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共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22.84万亩,高效节水面积15万亩,盐碱地农艺措施改良面积77.6万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9.29平方公里,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6个,完成沟道整治、开挖导引沟、铺设防汛道路、建造实施区域防洪拦洪库等工程,消除山体滑坡,疏通行洪沟道,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在毛乌素沙漠与耕地过渡地带,采取人工造林、退化林分修复、封育、扎设草方格、点播灌草种子等措施进行沙化土地治理,共治理沙化土地7.14万亩,栽植各类苗木5600株、退化林造林面积1.44万亩,完成草方格扎设面积1575亩,完成人工撒播草籽2万亩,沙区林草面积明显提高,沙漠治理初见成效。
草长莺飞,鹤舞鸟鸣。通过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的实施,石嘴山市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沙湖、星海湖湿地珍稀鸟类数量明显增多,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种群明显增加,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大鸨、黑鹳、马麝等12种,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鹿、岩羊、蓝马鸡、雀鹰、松雀鹰等41种,主要野生动物岩羊的种群数量达到4万只左右,四合木、沙冬青、蒙古扁桃、贺兰山丁香、裸果木、野大豆等野生植物生长范围不断扩延,有效维持生物多样性发展。
美丽乡村,气象一新。石嘴山市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改造建设农户“卫生厕所”12879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2%。开展畜禽粪污治理项目,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高效节水灌溉、陶乐耕地占补平衡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单位亩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9.84%、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99.83%、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农村中心村生活垃圾处理率100%。
今天的石嘴山,山绿了,水也清了。贺兰山万物复苏,星海湖万鸟翔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出勃勃生机。沙湖古镇、北武当庙、大武口森林公园、星海湖景区……石嘴山市民休闲打卡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选择。这里,生态环境的巨变,正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通讯员 武俊平 雷永福)
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