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线调查 | 华北豹“打卡”六盘山——六盘山野生动物生境、生活、生育的调查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一线调查 | 华北豹“打卡”六盘山——六盘山野生动物生境、生活、生育的调查

来源:宁夏日报2023-03-05 08:31

  最近,六盘山一只母豹叼着幼崽在林区“溜达”的视频,萌出圈了。在六盘山二龙河管库保护区,母豹带着“婴儿期”的小豹子前往食物更丰富的地方觅食,或者去熟悉领地环境。

  此前,红外相机拍摄的视频流出,六盘山一只健壮的公豹在山路上散步。

  随着视频的播放与转发,也让很多人聚焦关注六盘山华北豹等野生动物的生境、生活、生育等问题。

  生态环境优良

  众多的野生动物在六盘山取食、求偶、繁衍生息。

  在宁夏最南端,67946公顷的天然野生林平衡着当地生态系统。在这里,有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河网密布、溪流众多的地表水资源,有220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据最新监测和统计,六盘山拥有110科442属1072种植物,桃儿七、黄芪、水曲柳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六盘山棘豆、四季早熟禾是六盘山“特产”,还有153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资源植物和69种药用价值的植物,皆是六盘山良好生态孕育的无价之宝。

  2022年10月26日16时44分,六盘山林区红外相机监测到,一只母豹叼着幼崽路过六盘山界碑。“小豹子两三个月才能跟在妈妈身边活动,所以母豹子走到哪就把小豹子带到哪。”六盘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任郭志宏解释说。

  “因为华北豹没有固定巢穴,食物短缺时出去找吃的,或者转移到食物更充足的地方。”天气好的情况下,豹妈妈也会带着小豹子在领地里散步,享受“日光浴”。没想到华北豹无意间经过触发了相机的红外感应,记录下六盘山保护区一段休闲的亲子视频。

  “这是我们2月7日回收红外相机影像资料时发现的,特别惊喜。等小豹子成年后,通过拍摄身上的斑纹识别公母,一岁左右就能入数据库。”郭志宏高兴地说。

  随着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林区的植被、生物多样性得到抢救性保护,六盘山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恢复到良好状态,为野生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也让六盘山旗舰物种——华北豹吃得饱、生得多。

  在保护区内,活跃着25目62科273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金钱豹、林麝、金雕、红腹锦鸡、黑鹳、胡兀鹫、勺鸡、鬣羚等31种列入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六盘山齿突蟾、六盘山蝮蛇定居成为“原住民”。13纲47目332科3554种无脊椎动物在茂密的六盘山林区拥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这座森林王国,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添了许多“原住民”和“常驻民”。生态容量扩增的背后,是生态和文明平等、互利、共赢的和谐之“道”,亦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共生之“术”。

  食物来源多样

  体形匀称的豹子算是顶级的自律性选手。但在食物充足的领地里,不贪食对它们来说并非易事。

  2021年,凭实力吃胖的M3引发大家关注,一夜之间成为豹子家族里的“流量明星”。盘踞领地最大的公豹M3由于长期单身,领地内的食物可独享,带来的后果就是身材不保。

  另一只公豹M2则毫不掩饰自己的“追求”,早在2020年就和母豹F2出双入对,在红外线机下“秀恩爱”。到2021年,又与领地重合的母豹F3带着两只幼崽散步。

  六盘山野生动物生活安逸而优越。

  雪地里觅食的豹子。(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六盘山的华北豹食物来源充足,有野猪、狍子等食物。过得舒服,就心宽体胖了。”郭志宏左肩扛着三脚架,右手提着望远镜往山上走时,身后的红嘴蓝鹊、松鸭、星鸭此起彼伏的叫声,余音回荡山林。

  据宁夏六盘山华北豹种群调查项目组介绍,公豹M3体重至少应达到70千克—80千克。六盘山华北豹的猎物非常丰富,它们的菜单上至少有7道硬菜——野猪、狍、林麝、毛冠鹿、小麂、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从豹粪分析,六盘山华北豹偏食15千克—80千克的野猪、狍子。

  华北豹在六盘山是独一无二的食物链顶端物种。

  优越的生活环境,不仅让六盘山华北豹种群恢复到35±6只,而且让其他野生动物也在这有了栖息之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郭志宏常年行走在六盘山林区,守护着这里的动植物。“在这个地理和动物南北交汇的关键区域,北方物种最南至六盘山,南方物种分布的最北端也是六盘山,因此,不仅有机会看到狍、马鹿等北方动物,还有机会看到林麝、毛冠鹿、中华斑羚、鬣羚等南方动物。”

  扩繁受困

  2022年12月29日,一只刚独立的小母豹,勇敢走出六盘山林区核心区,只为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这是六盘山豹子种群向外扩散的行为表现。”郭志宏说。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作为领地意识极强猫科动物,它们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每只华北豹成年后都要建立自己的领地。相较于雌性豹子,雄性豹子会到更远的地方建立领地,避免近亲繁殖。郭志宏等六盘山林业局工作人员曾在叠叠沟林场见过华北豹一家四口,就是从六盘山种群扩散出去的。

  这只小母豹离开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100多公里外的叠叠沟、须弥山等森林里寻找新领地,那里生态恢复良好,具备华北豹的生存条件。但需要从六盘山的核心区向西北边缘区迁徙,势必要穿过贯穿山脉的公路。对于生存经验不足的小豹子而言,过马路风险不小。

  公路上的车流会让华北豹等野生动物种群产生回避效应。而回避效应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活动空间被压缩,影响基因交流。

  道路会将栖息地切割成独立的区域,完整的种群被分散,形成种群交流障碍。而道路隔离带、防护网也会增加扩散的难度,让择偶受限,产生相近领地近亲繁殖,造成物种减少和多样性的衰退。

  “通过科学手段进行调查,在容易发生野生动物扩散的地方修建生态廊道。”郭志宏建议。将山区、林区公路的生态廊道建设作为未来重要的生态建设工作,在已建公路上抢救性地补建廊道,新建公路上加入生态廊道的规划,是目前解决道路与生态保护冲突的方法之一。

  野生动物保护任重道远,六盘山林业局持续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及救助工作。

  2022年11月,六盘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建成运行。作为宁南地区唯一一家专业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单位,保护区管理局充分动员护林员,在各自辖区采取巡查值守的方式,保护本辖区野生动物。

  郭志宏和团队一起救助受伤动物8起。“第一次救助的是红交嘴雀,发现时腿是断的,其它指标都正常。投食了3次玉米,营养补好就飞走了。有时天气极端情况下,食物被雪封了,我们就开展野外投食救助,在各个林场撒玉米。”郭志宏说。

  一只受伤的雕鸮还在救助中心的兽舍里疗伤。郭志宏看了看雕鸮的状态,缓慢地打开舍门放轻脚步,拿起地上的水盆喂雕鸮喝水。“虽然伤口已经愈合,但骨头还是断的。”雕鸮隔壁住着一只豹猫,因前爪被夹断,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一直在兽舍晨出活动,午后休眠。

  在兽舍里养伤的草原雕倒是喜欢运动。看到舍外有人,不时挪动几步凑热闹。等郭志宏查看它的恢复情况时,反而转过身以褐色的背影送客。

  “公狍子长了两个角,公林麝长牙,毛冠鹿的头顶有一撮毛……”“鸟好辨认,公的颜色好看。这两年通过摄影爱好者、鸟友之间的交流发现,鸟类从158种增加到306种。”“你看这只雄性红腹锦鸡羽色华丽,有金黄色、红色、绿色的羽毛。雌鸟大部分是棕黄色。”郭志宏指着自己拍摄的照片一一解说。

  “我们的初心就是做好宣传,实实在在干一些事情。保护力度加大以后,群众保护意识增强,发现受伤、病弱、受困的野生动物就能立刻打电话联系我们。”郭志宏说。

  【记者手记】

  六盘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的冷藏柜里,摆满的救助药品是当地保护野生动物及鸟类,维护生态平衡“入心入行”的印证。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建设一条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和谐共赢的生态文明快车道,让“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不仅成为人类的诗意,也成为动物的远方。(宁夏日报见习记者杨玉瑛)

  作者:杨玉瑛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