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听《百万大移民》丨听自己的故事,又心酸又带劲儿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我听《百万大移民》丨听自己的故事,又心酸又带劲儿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03-01 21:18

  讲述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村民 王航弟

  这两天,我每天早上七点就打开手机里的收音机,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阅读之声播的《百万大移民》,听敬一丹、董浩讲我家的故事,真是又心酸又带劲儿。

  我的老家,在六盘山区的西吉县田坪乡碱滩村。两边全是山,下去就是个大河滩。含碱量很高,地上经常泛起层层的白碱,像下了霜一样,沟里的水咸得连驴都不喝。

  都说我们西海固的“苦”和“穷”是祖辈传下来的,但穷日子也分程度。在碱滩村,要论穷,我家得数第一。

  为啥穷?看我们姊妹几个的名字就知道了。我原名王拖弟,报户口时写错了,就成了现在的名字;二妹王等弟,转户口时被误写成了王军弟;三妹叫王小弟;生到第四个女孩,可能爸妈觉得拖弟、等弟都不太管用吧,名字里才没有了“弟”字,给取了个女孩的名字,叫王丽。生到第五胎,终于是一个男孩,父母如愿以偿,准备结扎。可是,一场暴雨引发山洪,路断了,医生过不来,第二年,母亲就又怀了一胎,而且月份大了,就又生下了最小的弟弟。这两个弟弟的名字,一个叫王考学、一个叫王考强。

  家里6个孩子,只有爸妈和奶奶分到了地,9口人吃3口人的粮,肯定吃不饱。仅有的几亩地,还是别人家不种的陡坡地,毛驴站不住,全靠父母拿铁锹翻地耕种。

  我是个“80后”,现在说小时候吃不饱饭很多人都不信。我记得,当时吃的是玉米面、荞麦面、糜面坨坨……这些,也不是顿顿都有,家里的饭得先紧着干活的人吃,特别是白面饭,我妈只给我爸一个人吃,他是家里唯一的重劳力、顶梁柱。就连我妈自己,也只有在生下孩子的那天,才能破例吃顿像样的饭。

  我读到小学四年级就没法再去上学了,那时候14岁。我跟着大人去新疆拾过棉花、到甘肃卷过炮仗。1997年我去了石嘴山,那时候感觉大武口真是个繁华的大城市。一开始,在一家羊杂碎店洗羊杂、灌面肺,一月150元。后来到了一家四川巴东人开的火锅店,老板娘叫林姨,她对我非常好,到现在,二十几年了,我们都联系。我从洗碗洗菜、前台收银,一直干到了大堂经理。那时候过年回家,林姨把全家不穿的旧衣服都打包给我,背回去送给父母和弟弟妹妹穿。

  对于我们苦惯了的山里娃,餐馆里的活不算啥,难的是不会说普通话。顾客点菜时,常常感觉像听天书,有时还闹出笑话。一次,客人喊我拿一个碟子,我听不明白,他们就连说带比画,后来我跑到厨房端了一个大铁盆出来,惹得一桌子人哈哈大笑。我当场就哭了。

  我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说普通话。就找来一沓报纸,晚上在宿舍昏暗的灯下反复念,刚开始念得磕磕巴巴,后来就越来越好了。

  2000年底,移民搬迁开始了,我爸说需要交5000元,家里哪可能有?林姨听说了,一次性给我预支了一年的工资。

  后来,经林姨推荐,我从大武口去了北京,虽然还是餐厅服务员,但在那里我见了更大的世面。

  2002年正月,我们一家搬迁到了红寺堡。有一天,家里打电话到我在北京打工的餐厅,让我回家一趟。回来才知道,家里想让我嫁人。对象也是西吉县搬来的,跟我们住对面,平时开三轮车给别人拉沙子、拉水泥挣运费。我爸说这娃会过日子,也很能吃苦。那时候他常年修车拉活儿,只记得手被机油染得黑乎乎的,但妹妹、弟弟们也都说他好。我听了家里的话,第二天就订婚了。

  订过婚,一天没多待,就返回了北京打工的餐厅。2003年正月十二,我回家结了婚。别人家结婚,要买“三金一冒烟”,我啥都没要,只买了一套新衣服,要了3000元。这笔钱,我想用来开餐馆、做生意。

  我们东家借三百、西家借五百,又东拼西凑了4000元,在红寺堡镇上租下一间门面房,开了家饺子馆。他干啥事都特别踏实,但就是没接触过餐饮,再加上农村人也不太讲究,他给人家端面汤,有时候大拇指也伸到碗里去。我只好后厨、前厅来回跑。

  当时,红寺堡刚刚开发,搬上来的人都穷着呢,哪舍得下馆子?我们一天到晚坐在门口盼,可就是没几个人。漫天风沙吹得门板“咣咣”响,感觉可凄凉了。

  饺子馆开了半年,几乎没挣什么钱。到了冬天,孩子又快生了,实在撑不下去了。就揣着兜里仅剩的2000多元钱,回了西吉老家。翻过年,我们就把饺子馆里的桌椅板凳全部处理掉了,老公去了银川打工,我在家拉孩子。

  2004年,我一整年都没有吃过一顿肉,天天都是洋芋面。嘴馋的时候,花8角钱买一袋干脆面就算改善伙食了,每月2元的电费都要向邻居借,好不容易攒下几十元就赶紧拿去还债。

  后来,我们向妹妹借了9000元,开了村里最大的小卖店,还代购水泥、沙子,买了一台收割机代人收玉米。但真正生活有大的改变还是2013年,我学会了在网上卖枸杞。2014年,我在网上卖出去几百斤枸杞,村上零散的种植户都成了我的供货商。2015年销量猛涨到5000多斤,村里的枸杞已经供不上货了。冬天,我就把家里50亩地都种上了枸杞。

  2018年开始,枸杞树挂果了。一年下来,50亩枸杞的产量就有2万斤。我在政府支持下建起了烘干房,原来开商店的3间房,经过装修,变成枸杞筛分、包装、封袋的的车间。

  《光明日报》的记者来来回回采访过很多次,写的《王航弟触网记》,几百家网站都转了,我成了“网红”,枸杞卖得更好了。2020年,除去20万元的人工和水肥投入,50亩枸杞纯收入30万元。我还在网上代卖了村里农户的10多吨枸杞。

  最近,我在政府支持下建起了新厂区,离我家有个一公里多,投资了600来万哩,枸杞、黄花菜都能加工,还有冷库呢,你们有空了再来看看呗?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采访整理)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国部分地区2023年高考结束

  • 非遗进校园 缤纷嘉年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在北京发布。
2023-06-09 10:08
从个人生活角度看,电子证照正在不断深入异地就医报销、婚姻与生育登记、不动产登记、户籍迁移等应用场景。
2023-06-09 10:07
科幻电影、科幻网络电影、科幻剧集、科幻微短剧和科幻中短视频等取得的成绩均可圈可点。
2023-06-09 10:06
海西州共有大小不等的盐湖33个,各种无机盐探明储量达3709亿吨,钾、镁、锂资源储量均居中国首位。
2023-06-09 10:04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促进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为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支撑。
2023-06-09 10:00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
2023-06-08 09: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同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做好科普工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探索中国式科普新思维。
2023-06-08 05:20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3-06-08 04:10
珠峰是地球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高哨位,对该地区开展严格的生态保护,对中国和全世界意义都很重大。
2023-06-08 04:10
  自从进了研究所的大门,我一直做应用性很强的工作,从核武器到高能激光,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多,这让我体会到了大量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尤感基础研究的重要。
2023-06-08 04:10
受制于材料、工艺等原因,该水电站此前使用的大型冲击式机组核心部件转轮长期依赖进口,费用、时间成本高。
2023-06-08 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时,将“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
2023-06-07 04:35
健康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必不可少的,是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茁壮的身板,一颗丰润的心灵……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副副“小眼镜”,挡住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清澈目光。
2023-06-07 04:3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进行眼健康管理。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近视,成年后易于出现视疲劳,40岁之后随着调节力的生理性下降,会出现花眼,老年后由于光损害及自然衰老会出现眼睛机能减退甚至眼病损害等。
2023-06-07 04:35
孩子近视了,要不要戴眼镜?在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用眼护眼还存在不少误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了就自己注意,不戴眼镜也能康复”“戴了眼镜眼球会变形”……这些观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023-06-07 04:35
在嘹亮的汽笛声中,中国新能源轻轨列车6日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首列车成功下线。
2023-06-07 04:20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来安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等任教。
2023-06-07 04:20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023-06-06 08:39
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奋勇攀登。
2023-06-06 08:38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2023-06-06 08: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