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六盘山区,最偏远的高速交警大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六盘山区,最偏远的高速交警大队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01-27 10:00

  “往护栏边站,这个位置来往车这么多,太危险!”

  “后面警示的锥桶不够,田进金你再拿两个摆在大车后面。”“放心,我已经联系了拖车一会就到,你们站在护栏边等一会就来了。”

  见到宁夏高速交警十四大队大队长申万里时,他正戴着厚厚的棉警帽叮嘱大罐车驾驶员注意安全。近日,由于辖区普降小雪,路面有结冰,大队所有民警辅警全部出动,在全力以赴配合养护部门除雪铺撒防滑砂的同时不间断巡逻。

  守在宁夏“南大门”沿川子路段的宁夏高速交警十四大队是宁夏高速交警最偏远的大队,究竟有多偏远?远到巡逻一个来回190多公里,巡逻返回掉头时,要途经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路段,就连平时采购食材,到甘肃省平凉市的距离都比到大队所属的泾源县城近。

  辅警小伙李飞宏说:“当时被副大队长李万军接来大队的路上,越走越偏远,来到了四面环山的大山沟,有那么一刻真的想回家……”

  跟随申万里一路上途经隧道、高架桥、急弯、长下坡后才到达大队驻地。

  “昨晚一直在巡逻出警,为滞留的车辆压速带道、还要为养护部门除雪警戒,一直忙到凌晨三点多,不放心的他还在视频监控室查看辖区路面积雪情况。”说起搭档赵斌,申万里既放心又心疼。

  “保畅通是交警的一项职责,昨天忙活了大半夜就是想着让着急回家过年的群众能早点平安到家。我们大队处于六盘山腹地,是进出甘肃和宁夏的咽喉要道,管辖的路段均为山区高速公路,桥多坡长弯道急、隧道多冬天还易结冰,尤其是开城梁、马西坡桥、楼房沟每逢恶劣天气危险系数增高,司机一不小心就会出事,所以我们必须时刻高度警惕,确保这些路段的平安。”满脸疲惫的赵斌向我们介绍辖区路段的特殊性。

  宁夏高速交警十四大队管辖福银高速、青兰高速、彭青高速共95公里,辖区日均断面流量约为13000辆,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辖区双向隧道12处、大小桥梁104座、长下坡路段约29千米、连续弯道长约8千米、其余弯道88处,辖区桥梁、隧道、长下坡、连续弯道等易发生交通事故恶劣路段占据辖区总路段的80%。每年进入10月,大队的“冬”季就算来了。由于大队辖区海拔相对较高,道路环境复杂,气候环境恶劣,夏秋两季多雨雾天气,冬春两季多冰雪天气,且冬季循环周期较长、昼夜温差大,从当年10月持续到次年4月,雨雪雾等恶劣天气频发,特别是冬季气温骤降,夜间气温甚至低至零下20℃。

  每天,交警们都会分组上路巡逻,一个来回在没有警情的情况下用时将近三小时,大队前期报废的巡逻警车行程60多万公里,2022年5月底新配发的警车公里数已经达7万多公里。在这里工作年头长了,大家都有了丰富的高速公路驾驶经验。

  出警巡逻的路上,遇到停在高速公路边的大罐车,申万里下车后立即上前向驾驶员了解情况,见状,跟随出警的辅警小伙李飞宏和马东鹏立马拿着锥桶向车尾走去,摆放锥桶并站在后方警戒。经了解,原来是装载糖浆的四川牌罐车柴油结冰,燃气也已耗完。

  联系好拖车后,申万里带着我们继续巡逻,路上他深有感触地说:“在高速公路上,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安全,我们永远要面朝来车方向。队里的这些辅警兄弟是不可缺失的帮手,我们处理交通事故,他们给我们警戒,每一起警情处置时,我们都可以放心的把后背交给他们。”

  高速公路上巡逻、执勤确实枯燥,并且存在一定危险性,但作为高速交警的他们都知道这些工作的重要性。

  “入警时,我师父对我说,多巡逻一次不知道能帮谁、能救谁,但肯定能对过往驾驶员有作用。”工作15年的申万里说,每当夜晚巡逻时,遇到过往车辆都会鸣笛提示,兴许会帮助到疲劳驾驶的司机。

  2022年6月,大队执勤民警辅警像往常一样巡逻至青兰高速时,发现一辆重型半挂牵引车停靠在应急车道,民警正要下车上前查看,从副驾驶位置急匆匆下来一名司机,跑到警车旁求助,称他尿结石突然发作,此时驾驶员面色苍白神情痛苦,浑身出汗上衣已经湿透。了解情况后,民警一路将其护送到固原市人民医院就医,并与其家人取得了联系,待常师傅治疗病情平稳后,才返回岗位。事后货车司机常师傅通过微信向民警发来短信表示感谢,后又专程送来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在高速公路上,当群众遇到困难往往只能期待高速交警伸出援手,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热情、认真,全力以赴。”赵斌说。

  “去年下大雪的时候,凌晨我们被滞留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马西坡桥,交警同志把我们这些滞留的司机带到交警大队院内,为我们泡方便面、熬粥、倒热水,当时的那口小米粥是真香。”谈起2021年11月5日的那场大雪,跑长途货车的四川籍的张师傅至今记忆犹新。

  “群众出行路上遇到的燃眉之急,我们会尽全力解决。”申万里说。

  “申大平时爱叨叨,注意安全、一定要注意安全!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有时候凌晨三四点出警回来,申大和赵导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见到我们回来了他们才睡。有时候嫌他们烦爱叨叨,但都是为我们好。”辅警小伙马瑞腼腆地说。

  当谈起作为高速交警最害怕的事,申万里说:“作为高速交警最怕战友出警一去不回。”当回忆起三位战友在出警执勤时的永远离开,申万里试图靠喝水来掩盖自己的情绪:“不好意思,我先出去一下。”说完他背过身快步走出了办公室......

  申万里的家,在距离泾源县400多公里的银川市,2020年来到宁夏高速交警十四大队后,因为工作原因他已经有3年没有回家过年。“俩孩子发烧,着急用你的时候你走不开。”是他心底的痛,他只能将对家人、对妻儿的愧疚深埋心底。

  夜晚,十四大队辖区突降中雪,教导员赵斌掰着指头算还能出警巡逻的人员,提早安排三组人员做好出警准备。一路上他不停地看天气预报,他说:“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观察路面积雪情况来判断是否要临时交通管控。临时封控后要快速保障养护部门撒防滑沙,交通管制不能一封了之。”

  巡逻路上,看到天空绽放的烟花,大家都只有一个愿望:过年了,愿出行平安!(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通讯员 王粉霞)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追思英烈

  • 杭州亚运会|亚运头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