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项目一线|历经118天 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解决“卡脖子”工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项目一线|历经118天 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解决“卡脖子”工程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2022-12-16 10:02

输水管道是如何遁地穿透高97米,纵深630多米的大山的?12月13日,记者跟随宁夏水发集团工程师进入海原县境内的大山腹地,一探水利工程如何利用水平定向钻技术破除压力管线敷设中的“卡脖子”工程。

西安供水工程是海原县的民生工程、环境工程、灌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若从高空俯瞰,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呈现的是“长藤结瓜”的布局设置。70余公里的输水压力管道如瓜藤,高处穿山越岭,低走河谷川道,逶迤前行,11座蓄水池连接在“藤蔓”上,或大或小,次第布排。整个工程的使命,是每年将2000万立方米的黄河水,输送到海原县关桥、西安及海城3个乡镇12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里。为确保完成明年向关桥2.5万亩灌区供水,项目建设今冬未停工,1泵站到3泵站之间的输水管道铺设、泵站修建、蓄水池的建设都在有序进行,沿线的农田里依然有人忙碌地架设温棚支架,只待明春水到润大地。

寒风凛冽,尘土飞扬。“我们所在的位置是输水管的2号拉管段,拉管距离630米。”宁夏水发海原供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岩说。这处施工点在半山腰,向下望去,1泵站主体完成,与渡槽惺惺相惜,黑色水管从山底攀爬而上,下穿同海高速。眼前,5台大型起吊机提起直径1.2米的水管,半截已躺在管沟内,缓缓挪动,泥浆不断从山体管孔中流出。“整个扩孔最大直径1.65米,3根焊接好的管道被山对面的机械向下斜拉,最终贯穿,整个拉管过程大概需要50小时。”而这项在记者看来像给大山“穿耳洞”的过程,从可研初设、反复比对方案、专家指导到建设、施工、监理、设计等参建单位通力合作实施,用了118天。

与中南部城乡安全饮水工程类似,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实施中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加压输水管线系统距离长、扬程高、管线多起伏。其中一泵站8公里压力管线,沟壑纵横、山多坡陡、地形复杂,被定义为工程建设一级复杂场地,是整个工程的“卡脖子”关键控制点。宁夏水发集团经过科学论证、比对,最终决定实施水平定向钻拉管作业,让输水管道遁地钻山,与山外地埋管道相接,将水扬入其他泵站,达到减少安全风险、降低投资成本、缩短施工周期的实质效益。

“整个工程有13处拉管段,2号段最艰难。因为山体构成较复杂,管线要穿越尖山墩东麓活动断裂带,管线走向与活动断裂近乎正交,砾岩层为泥质胶结,容易产生塌孔等问题。因此,实施的时候选派了国内顶尖的专业拉拖队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流程,对每一扩孔进行验收,具备条件再进行下一级扩孔;回拖时不断进行孔内清淤,防止塌方和局部塌方。”杨岩说。

宁夏水发集团副总经理王存福告诉记者,12月14日,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拉管段顺利贯通,工程最艰难的部分完成。目前,工程整体工程形象进度89%,完成投资3.3亿元;供电工程塔基已经全部完成,正在组装施工,计划1月底完成水泵机组安装调试,2月底完成调试运行,计划3月底具备通水条件。(宁夏日报记者 裴云云)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通辽:两千万亩玉米春耕正当时

  • 河北卢龙: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