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夏灵武:首次成功实现奶牛体外生产胚胎批量繁育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宁夏灵武:首次成功实现奶牛体外生产胚胎批量繁育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11-01 11:57

  10 月23日,宁夏灵武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主导的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批体外胚胎生产移植良种奶牛在灵武养殖基地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陆续出生,这是国内首次成功实现养殖场内建设实验室、在不影响正常繁育计划的条件下活体采卵-体外生产胚胎高效批量繁育,给良种奶牛装上了“中国芯”。

  当天,在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的牛舍,专家团队和工作人员见证了宁夏首例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OPU-IVP)奶牛的诞生。牛犊出生半小时后顺利完成首次进食,一个小时后小牛犊能够自主站立,经过专家团队初步观察测量,该牛犊符合新生牛犊各项标准。

  “它出生时体重37公斤,体高66厘米,斜长44厘米,总体来说身体是健康的,各项机能都是正常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博士李赫强说。

  近年来,灵武市按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布局,聚焦打造“高端奶之乡”目标,发挥科技创新在奶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奶牛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种子工程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入合作开展了奶牛良种快速繁育技术研发实践,第一阶段完成120头克隆牛胚胎牛移植和411头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牛移植。截至目前,首批体外胚胎生产移植良种奶牛已出生36头,新生牛体格正常、临床检查健康,预计可生产新生牛300头。

  “从个体来看,每胎产生的泌乳,都比我们目前平均奶牛的泌乳量高四倍,按照一个四胎的使用年限来看,它的一生可能比正常的母牛超出16吨的产奶量,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博士肖劲邦说,长期看,这样的母牛数量足够多的话,就建立起了良种奶牛的核心群体。对于生出来的公犊来说,它具有成为我国种公牛的潜质,将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体外胚胎生产的成功,构建了不影响养殖场正常繁育计划条件下的OPU-IVP-ET和克隆胚胎移植技术新体系,应用该技术每次可采集卵母细胞20-30枚左右,最高回收卵母细胞38枚,每次采卵可获得5-9枚左右可移植胚胎,移植成功率稳定在50%左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利用奶牛群体中的优秀个体,开展良种体外胚胎工厂化生产和应用,将全面提升奶牛寿命、产奶量和牛奶质量,为推动全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这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奶牛良种繁育的顶流技术。这次灵武市首批体外胚胎生产移植良种奶牛在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陆续出生,这标志着我们在这一领域关键技术环节取得了重大突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奶牛种业创新团队首席、国家灵武奶牛科技小院首席靳亚平说,下一步,要通过克隆技术把宁夏奶牛群体内终身产奶量超过100吨的超级奶牛完整地复制出来,利用已经建立的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生产性控胚胎,一方面构建终身产奶量高于100吨的核心母牛群体,同时再结合基因组检测技术和体外胚胎生产以及干细胞技术,选育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公牛和良种母牛。

  下一步,灵武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打造校企融合创新联合体,在完善OPU-IVP-ET技术的基础上,广泛推广生产性控胚胎和单精子注射技术,实现优质胚胎在较大范围内生产应用。持续推进产奶量超过80吨、4胎以上的超级奶牛体细胞分离鉴定,继续开展超级奶牛克隆,全面提升奶牛寿命、产奶量和牛奶质量(奶牛每日单产预计可以从目前的35公斤提高到60公斤左右,每头奶牛年产奶量从目前全区平均的10吨提高到16吨以上),在灵武养殖基地打造奶牛良种繁育核心种群,为良种胚胎生产和种公牛选育奠定基础。优化良种选育技术,集成体外胚胎生产、干细胞克隆、基因组检测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实施高产奶牛和种公牛培育,计划在3-4年内,获得高产、长寿、抗逆性好的优良奶牛群体和种公牛,实现奶牛良种自主繁育。(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通讯员 陈玉华)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成为“致富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