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夏银川公安: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建设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宁夏银川公安: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建设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9-23 17:00

  十年来,宁夏银川市公安机关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为驱动,忠诚使命、踔厉奋发,忠实履行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为纵深推进更高水平平安银川建设贡献公安磅礴力量。

  平安是国家发展基石,是百姓福祉所系。

  坐落在金凤区的大阅城商圈“夜经济”活力迸发,个体从业人员王立强是九年前从河南来银川从事餐饮工作的。几年来,他对治安环境的变化感触颇深:“银川是一个很有安全感的城市,民风淳朴、治安良好,我的很多老乡都愿意来这里投资做生意。”

  十年来,银川市公安机关始终将维护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扛实主战主责,直面大战大考,圆满完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等重大活动相关工作任务,高位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坚守疫情防控一线......有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坚决捍卫政治安全,以高度敏感敏锐,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四联三防”建设实现人员密集场所全覆盖,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牢牢守住暴恐案事件“零发生”底线。建成自治区首家反恐安防体验馆,助推反恐防恐工作提档升级。

  纵深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一举打掉涉黑恶团伙32个,破获案件87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59名,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约25.91亿元。“一办两室八组”运行机制得到陈一新同志充分肯定。

  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市广大公安民警辅警尽锐出战、越是艰险越向前,用“最美逆行”守护万家安宁。截至目前,完成全市280余万实有人口大起底、6批次大范围人员核酸检测,破获涉疫案件381起,查验过境车辆4760.7万余辆次、人员9298.3万人次,疫情风险得以精准控制。

  平安重千钧,亮剑得民心。老百姓痛恨什么、厌恶什么,公安机关就打击什么、铲除什么。

  今年1月,银川市发生多起利用黑科技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盗刷银行卡的违法犯罪案件,群众反映强烈。办案民警循线追踪、全力攻坚,犯罪嫌疑人悉数落网,案件成功告破,银川公安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财产安全。

  十年来,银川市公安机关聚焦人民群众对平安品质的更高期待,一体推进预防警务、融合警务、规范警务、民生警务建设,充分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着力强化打防管治各项措施,稳定红利持续释放。截至目前,刑事案件、八类案件、盗窃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0.71%、24.63%和36.40%,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3.29%,命案发案同比下降25%,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平安已成为银川最靓丽的名片。

  严格落实社会面巡逻防控“四项机制”和“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实体化运行街面警务站,高密度设卡临检、地毯式清查整治、全覆盖巡逻防控,街面见警率、管事率和治安震慑力、掌控力显著提升。

  创新建立压降发案集中攻坚暨“晾晒比促”竞赛新机制,高压严打“盗抢骗”“黄赌毒”等突出违法犯罪,破获“11.11”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5.20”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案等一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案件,有效净化社会环境。

  成立全国首家市级实体化“反诈联合实验室”,打造运行高效的一体化作战平台,持续“破小案”“断两卡”“打帮信”。压紧压实市县两级联席办成员单位责任,推出西北首个“警银保”警企协作反电信网络诈骗责任保险,全力推动构建“全警反诈、全社会反诈”新格局。目前,电诈案件立案下降31.14%,破案同比上升28.54%。

  紧盯群众最痛恨的养老诈骗,健全完善“一案一专班”责任制,全要素、全手段开展侦查,确保打击治理和追赃挽损同向发力。截至目前,全市刑侦部门共立案24起,破案2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挽损26.92万元,涉案金额共计3818.95万元。

  坚定“命案必破”的信心和决心,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快侦快破现行命案,奋力攻坚命案积案,积极防范命案发案,最大限度减少现实危害。

  巩固深化“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大收戒”“清源断流”等系列专项行动,严打毒枭毒贩、严控制毒物品、严堵运输通道、严管重点行业,最大限度减轻毒品社会危害。侦办的“09.06贩卖毒品案”成为全区首起涉毒“自洗钱”犯罪成功判例。

  扎实推进“昆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食药环”和知识产权领域违法犯罪,最大限度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严厉打击各类突出经济犯罪,着力化解经济金融领域安全风险,努力营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近年来,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11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85人,为国家和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05.5亿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多项数字技术解码“兵马俑军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