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夏330千伏线路首次“无人机+小飞人”带电作业在固原开展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宁夏330千伏线路首次“无人机+小飞人”带电作业在固原开展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7-27 18:43

  7月23日,在国网宁夏固原供电公司330千伏盘清I线13号,宁夏公司330千伏首次“无人机+小飞人”等电位带电作业顺利开展,330千伏盘清I线13号危急缺陷及时消除。

  330千伏盘清I线作为固原市内的重要输电通道,其可靠运行关乎着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西吉县的用电安全。7月22日,工作人员在巡线过程中发现330千伏盘清I线13号塔右相(A相)高压端双联碗头处弹簧销缺失的危急缺陷。

  目前正值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期,采用传统处理缺陷的方式,需要长时期停电,既耽误时间也影响可靠供电,经过现场勘察后,工作人员决定采取无人机抛绳+“小飞人”升降的方法带电消除危急缺陷,在减少设备停电、保证供电可靠性的情况下同时节省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小题)“无人机”辅助抛绳,快捷高效

  “无人机检查完毕,一切良好,可以起飞。”在工作现场,无人机飞手认真检查无人机状态,确认运行状态良好后,操控携带绝缘牵引绳的无人机起飞,飞越导线上空到达预定的抛投点,将绝缘牵引绳抛挂在330千伏盘清I线13号右相(A相)导线上,无人机飞出设备区降落至安全地界。

  地面作业人员迅速进入现场,采用“小绳拉大绳”的方式,将“小飞人”配套的两根绳子牵过导线至地面,其中一根动力绳作为“小飞人”升降的工作绳,一根静力绳作为后背的保护绳,很快,等电位作业人员升降通道和安全后备保护通道搭建完成。

  (小题)“小飞人”带电作业,一键升降

  电动升降装置被带电作业人员亲切地称为“小飞人”,其采用电机驱动辅助人员攀登、重物传递。进入等电位的作业人员通过“小飞人”能从地面直接升到高空中的导线上,犹如坐“电梯”。

  “风速每秒8米、湿度32%、气温28度,具备带电作业条件。”在经过测温测风后,等电位作业人员进入现场,按要求进行冲击试验,确保各部位安全可靠,措施落实到位。在得到工作负责人指令后,等电位作业人员通过“小飞人”升空,随后进入电场开展缺陷消除作业。10分钟后,消缺工作结束,等电位作业人员利用“小飞人”出电场、降落至地面,整个作业过程既简单又轻松。

  (小题)“无人机+小飞人”,省时省力

  “以往等电位带电作业是作业人员通过爬软梯或者在耐张杆塔沿绝缘子串等方式进入电场,费时费力。采用‘无人机+小飞人’的方法节省了大量工作时间,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带电作业效率,对我们输电检修人员来说太实用了。”国网固原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主任黄金柱感叹到。

  “无人机+小飞人”等电位带电作业,无需登塔中转进电场,无需塔上高空人员辅助,无需攀爬软梯,等电位作业人员直接从地面乘坐“电梯”进入电场,由传统的“人力攀登、塔上辅助”模式,转变为“一键升降、地面直达”模式。本次“无人机+小飞人”作业方式的应用,是传统电网运检模式向智能化转型的典型实践,也是国网固原供电公司应用新工艺、新模式开展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一个转变,为后期利用智能化手段开展检修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下一步,国网宁夏固原供电公司将继续推进先进工艺及技术,积极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加快数字赋能电网运维模式升级,推动设备精益化运维管理,全面构建宁夏特色现代设备管理体系,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通讯员 金瑜)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025考研季科技类专业科普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