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夏西吉:各民族一起生活、兄弟合伙,除了饮食、不分你我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宁夏西吉:各民族一起生活、兄弟合伙,除了饮食、不分你我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7-27 18:41

  “当头炮!”“连环马!”

  “这一局你可没那么走运喽……”7月13日,宁夏西吉县吉强镇惠安社区的居民活动中心,一张方桌、两人对弈,周边围满了看热闹的群众,一场回汉居民共同参与的象棋赛激战正酣。一旁观战的77岁社区老党员王怀杰笑着插话:“别看棋场上分毫不让,收了摊子又是亲兄弟。逢年过节你来我往,红白喜事互相帮忙,好成一家子了嘛!”

  王怀杰几句话,逗乐了围观的群众,也映射出西吉大地上各族群众同小区共单元、同村庄共小组、同学校共班级、同企业共班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亲如一家、胜似兄弟的血脉之情。

  梯田叠翠美如画

  西吉是一片有着民族团结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1935年8月15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途经西吉县单家集。当地回族群众由衷地称红军为“仁义之师”,红二十五军回赠清真寺一面锦旗:“回汉兄弟亲如一家”。虽然只有8个字,但每个字中蕴含着民族团结的精髓。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西吉县,夜宿单家集,与阿訇马德海促膝长谈,留下了“单家集夜话”,成为革命战争年代党的领袖重视民族团结的红色佳话。

  “单家集夜话”成佳话

  80多年前的一粒红色种子播撒进西吉大地,播撒进各族群众心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把这段民族团结珍贵历史代代相传、深深铭记。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吉县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团结奋斗、真抓实干,推动这片红色土地一年一个样,万众一心铸就了翻天覆地、摆脱贫困的全面小康史,绘就了战天斗地、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史,成就了感天动地、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史。民族团结成为西吉改革发展中最鲜亮的底色,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成为各族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最大共识。

  乡村处处是风景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西吉县的学校、社区、村落,感受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微细胞汇聚大能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

  进入暑假,西吉县第七中学副校长余景润终于腾出时间,认真梳理下学期的教学计划。这个招生刚两年的新学校,实行全封闭、全住宿、全社团的“三全”管理模式,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融入日常,今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余景润说:“我们坚持各族学生混班混宿,让大家住在一起、学在一起、乐在一起,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增进交流交往,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学在一起、乐在一起

  八年级六班回族学生马启东刚入校时学习习惯不太好,班主任胡刚专门安排品学兼优的汉族同学魏军跟他结成互助小组。一年里,马启东综合成绩进步了一大截。“我们还在全校成立了武术、绘画、民族舞蹈等26个社团,各族师生都参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认同,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胡刚说。

  如果说在学校开展的“铸魂工程”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那么“细胞工程”则将民族团结之花开在了每一个社区和家庭。

  在西吉县马建乡,“中华民族一家亲”“社区邻里节”等主题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端午节那天,几个村的回汉群众一起过,有拿红枣的,有端米的,大家互相学炸馓子、包粽子,一起做一起吃,一起话家常一起唱大戏,可热闹了!”马建乡刘垴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刚说。

  “别看舞台小,来的人可不少,各族群众经常在这儿敲锣打鼓、唱花儿,自编自演一些小话剧,彼此间关系越来越亲密。”走进室内搭建的文化大舞台,马建乡党委书记马爱萍介绍说。

  据了解,西吉县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培育和塑造全社会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分层分众开展“团结互助共致富”“移风易俗除陋习”“文明创建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领社会发展新风尚。如今,农村群众和城里人一样跳起了广场舞,婚丧嫁娶不再大操大办,遵规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邻里互助、遇事找法的风气日益浓厚。

  在火石寨乡沙岗村,各族村民在共同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沙岗村是回汉杂居村,回族群众善于养牛、汉族群众精于耕作。回族村民穆凤瑞和汉族邻居王占江自小一起长大,是结拜兄弟。过去耕地,“二牛抬杠”,穆凤瑞牵着牛,王占江扛着犁,两家一起搭伙。

  西吉火石寨壮美丹霞

  “现在耕地都是机械,我俩准备‘出户入园’,合伙养牛,他负责管理,我去跑市场。”穆凤瑞说,在我们这个村,多少年来,大家都是一起生活、兄弟合伙,除了饮食,不分你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这几年,沙岗村村民王俊也在回族村民的帮助下养起了牛。“出栏补栏、饲料配比,都是跟回族兄弟学,不坑咱。”

  在西吉县,像沙岗村这样各族群众互学互帮、共同致富的先进示范村不在少数。该县按照“一行业一特色,一单位一主题”原则,先后打造了一批示范乡(镇)、村(社区)、机关(单位)、学校、企业,通过品牌示范,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目前,全县先后创建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5个,3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02人荣获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规模化种植的冷凉蔬菜迎来收获

  行走在生机勃勃的西吉大地上,一张张发展蓝图渐次绘就,一个个重点工程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诠释幸福密码。在一个个互帮互助、携手并行的温暖场景中,西吉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并肩奋斗。(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 张文攀)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