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菌草之父”林占熺 开年再续《山海情》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菌草之父”林占熺 开年再续《山海情》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3-02 22: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贺兰山东麓,料峭春寒中,树干已泛出这个季节特有的青色。农历正月二十一,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设施农业种植基地的一间温棚内,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的原型、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被人们簇拥在一人多高的菌草丛中。

331646041689_.pic_hd

  “可以说,现在闽宁镇是菌草技术扶贫知名度最高的镇了,国外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打电话来,问我是不是电视剧里闽宁镇的凌一农,我说我这个‘林’和那个‘凌’不一样。”已近八十岁高龄的林占熺一席话,逗得种植户刘昌富和大家都笑了起来。当天,埃塞俄比亚一家华人公益组织的负责人雷晓俊也赶到闽宁镇,就开展菌草项目向林占熺请教。

  林占熺从菌草上折下一节,说:“大家看,这一节就是一个种子,往地里一插就行。用这种方法,在宁夏1亩地的草种可以满足150亩地的需种量。”

  “过去跟着林教授种蘑菇,现在跟着林教授种菌草。”刘昌富1998年从老家西吉县的穷山沟里搬迁至闽宁镇,是追随林占熺二十多年的“铁杆粉丝”。

  “那时候年轻气盛,跟家里老人吵了一架就跑来了,来时只带了一把铁锹,结果下车的时候还忘拿了,第二天去找也没找回来。”刘昌富说,“我记得可清了,身上只剩下五毛钱,有一个堂姐是先搬迁的,我去她家里时,她正在打儿子,说刚买的铅笔就弄丢了,我说别打娃了,就把仅有的五毛钱给了小侄子买铅笔。”

  1999年,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来到闽宁镇,说:“昌富,你能不能带动十几户?”“我说没麻达,我们就开始种起了蘑菇。”刘昌富忆起往事,这些年,闽宁镇一天一个样,当初戈壁上建起的村庄发展成6万多人的新型城镇,过去“锅里少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变成如今的金沙滩。

611646188627_.pic_hd

  林占熺教授在闽宁镇园艺村的育苗棚内。钱友辉 摄

  这几年,林占熺在“以草代木”种植蘑菇的基础上,又提出“以草代粮”的理念:“我们国家养殖业要消耗大量玉米,巨菌草的粗蛋白含量高于玉米,在宁夏巨菌草的鲜草产量是青贮玉米的3倍左右。种2万亩菌草,至少是6万亩青贮玉米的产量,相当于增加了4万亩耕地。”

  2020年,刘昌富种了200亩菌草。“秋天收割后,按450元每吨的价格卖了。我拿到73万元,刨掉流转费、水费、人工费、机耕费,净落37万元。”刘昌富说,“2021年卖得早了,按每吨400元卖的,后期都涨到了600元,因为种植面积扩大了,净利润也有40万元。”

  挣了一些钱后,满怀感恩之情的刘昌富在闽宁镇自费投入130万元建设闽宁脱贫纪念馆:“我就是想把闽宁镇脱贫的历程记录下来,把福建援宁群体的事迹传承下去。”

  今天,在闽宁两省区,始于扶贫的闽宁协作并没有因为全面小康的建成而告一段落,而是继续发力,进入了新阶段。双方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发力、单向援助转向双向互动、主攻扶贫转向全面协作。

171646031434_.pic

  2022年2月21日,林占熺教授在菌草科技创新创业园讲解菌草菇生产情况。 王建宏 摄

581646188421_.pic_hd

591646188424_.pic_hd

601646188426_.pic_hd

  菌草生产的菌菇。 王建宏 摄

  从闽宁镇沿着贺兰山往北,石嘴山市在平罗县宝丰镇建起了菌草科技创新创业园。在林占熺教授指导下,这里正通过菌草种植、菌筒加工生产、菌草菇生产、菌物饲料、有机肥还田,构建起“以草代木”“以草代粮”闭合的植物、菌物、动物循环生产的菌草产业链。(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 张文攀)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